20世纪初,A 从美国留学归国,坐上一条前往上海的白色巨轮上。望无尽的深蓝太平洋上,一艘白色的轮船正往祖国的这一端靠近。可是,船靠岸,在岸口望眼欲穿的家人没有盼来A, A 神隐了......
A 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家境殷实,住在江边的别墅老宅,小时候经常到江边凫水,家里有成群的佣人。父亲B 是上海有名的慈善家,企业家,思想家,教育家。母亲C 也出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善交际。由于在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下,A 的思想更加开放,他崇尚西方民主自由思想,在十几岁就只身赴国外留学。又深感民族危难之际,在三十而立之年回国支援。同时,为了日薄西山的祖母D, A 决定完成祖母愿望,娶门当户对的却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刁蛮大小姐F 为妻。
一封家书,一副眼镜,一个行李箱,就是A 的遗物。当船长G 把这些东西如实地递给A 的家人时,由管家H 接过手,在接递之间,船长G 的手藏在底下,当管家H 接过时,船长立即把手伸进管家宽大的衣袖口,管家眼镜里闪着一道精光,之后他们对视了一会,当袖口里的交易结束后,他们笑着放开彼此的手。这一切,都被坐在车上A 的母亲C 看在眼里。这位老名媛的眉头皱成一团,而后又缓缓松了一口气。
打开家书,纸上尽是悲伤的文字,诉说着A 对包办式婚姻的不满和对人生的失望。却无一字提及卧病的祖母与父母高堂。
眼镜上盖了厚厚一层灰,像好久无人擦拭了
行李箱的衣物摆得整齐,除走路用的盘缠消失外,其他都像从未动过一样。
由于在那个年代,海上失踪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但这件事发生在上海滩一个地位高贵的富家少爷身上,上海滩那些新闻报社自然不忘分一杯羹争相报道。人们议论纷纷,但大多数人认为A 一定是死的了,因为在技术落后的年代,要找一个人很难,要在茫茫太平洋中找一个人更难。当所有人都相信A 已亡的消息时,A 的家人收到船政局发了的死亡证明,当众人目睹A 家送葬队途经江边,前往衣冠冢时,大家已经确信了。而A 却出现了。
A 看着送葬队不言不语,转头往家去。迎着大家惊恐的眼光,A 不急不徐地走入祖母D 的卧房,亲切慰问祖母后,他又往父亲的书房去,父亲坐在书桌前,目光木讷呆滞,对儿子的走近毫无感觉,看到窗外飞过的白蝴蝶,竟像孩童般欢快地拍着手。A 看着窗外的白蝴蝶,再望向祖母的房间,眼角留了滴泪。几天后,祖母的送葬队吹着喇叭途经江边。
母亲C 是一个注重仪表的人,可是今天她却只戴着一只耳环,她说另一只不见了。管家H 在修剪院子里的草木时,他低头捡东西时脖子上有一段抓痕。
船长G 提前辞掉了工作,开始了养老生活,他整天花天酒地,日子过得更加滋润。
A 接受报社的采访,关于他的失踪,被认为是神隐。大家都好奇A 经历了什么。A 说他在海上看到一座白色的雪山,像女人的乳房。看到了浓密的深林,像女人光裸的身体上长出的体毛,他还听到树林里鸟儿的低鸣,像偷藏起来的欢愉。
一个月后,A 迎娶F 过门。有一天,F只戴了一只耳环。过几天,F 哭着从A 的房间走出来,几个月后,F 被发现猝死床上,耳朵上只戴一只耳环。她的肚子已经怀有几个月的胎,面容惊恐。双手双脚被绳子分开捆在床的栏杆上,衣裳不整,而最先发现F 死亡的人是父亲B
F 死后,C 每天都跑去祠堂诵经,祭拜祖先。A 看着继母C 虔诚的面孔,浅笑道:祖母与你关系不和,生前不在身边尽孝侍候,怎身后如此殷勤呢?”不久,C 也死了,她死时也带着一只耳环。银色的耳环上泛着黑。
问题:1.A, B, D, H, G 中有两人合谋害死C 与F
2.是谁把父亲害成痴呆
3.阐述作案动机及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