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61|回复: 4

[日常闲聊] 关于豫园的那点事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1-5-5 17:59:26 | 发自安卓客户端
豫园(Yu Garden)

一、豫园之由来
豫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己未年(1559年),至今已有462年历史,原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私园。潘允端,是潘恩之子。潘恩,字子仁,号笠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潘家是当时上海的望门大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长达九里的上海城墙建成,使及东南沿海的倭患逐渐平息,二十余年来生命财物经常受到威胁的上海人民稍得安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并开始繁荣。士大夫们纷纷建造园林,怡情养性,弦歌风月。1559年,潘恩年迈辞官告老还乡,潘允端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几畦菜田上建造园林,至万历五年(公1577年)竣工,建成了豫园。“豫”有“平安”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后来,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频繁出入豫园。由于长期挥霍无度,加上造园耗资,以致潘家家业衰落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族无力承担园林修缮所需的开支。明朝末年,豫园为张肇林(潘允端孙婿)所得。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绅将豫园几个厅堂改建为清和书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张升衢长生禄位。书院尚未修竣,张升衢遭贬黜,随即停工。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绅为公共活动之需,购得城隍庙东部土地2亩余建造庙园,即内园,又称东园。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地的一些士绅聚款购下豫园旧地,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重建楼台,增筑山石。因当时已有东园(内园),豫园遂改名为西园。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英军从北门长驱直入,驻扎豫园和城隍庙,司令部设在湖心亭。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商业发展较快,一些商业行会在豫园设同业公所,作为同业间祀神、议事、宴会、游赏之处。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上海发动起义,领袖刘丽川等,曾经把园内点春堂作为城北指挥部。咸丰五年(1855年)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城内烧杀抢掠,豫园被严重破坏,点春堂、香雪堂、点春堂、桂花厅、得月楼、花神阁、莲厅等建筑都被付诸一炬。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军上海,满清政府勾结英法侵略军,把城隍庙和豫园作为驻扎外兵场所,在园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园景面目全非,“西园石山,尽拆填池”。园基原称广袤70余亩,据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亩。同治七年西园划分给各同业公所,各自筹款修复。此后园内茶楼酒馆相继兴起,商贩丛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艺人,诸如相面测字、卖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设摊,逐渐成为固定庙市,后演变为商场。

清光绪初年(1875年)后,整个园林被上海豆米业、糖业、布业等二十一个工商行业所划分,建为公所,一些公所还设立学校。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爿,古建筑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至解放前夕,豫园亭台破旧,假山倾坍,池水干涸,树木枯萎,旧有园景日见湮灭。

1937年,香雪堂于八一三淞沪战争被日军焚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

1956年经市政府批准,拨出专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组织专门班子,聘请上海民用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专家以及能工巧匠,对豫园进行了全面修复,历时5年,投资上百万元,当年景观大半恢复。修复重建被毁坏的三穗堂、玉华堂、会景楼、九狮轩等古建筑,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树木花草,并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

1959年,豫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9月,豫园开始对公众开放。

1982年2月,豫园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豫园的占地变化
明朝嘉靖己未年(1559年):占地七十余亩

同治七年(1868年):占地不足37亩。

如今(2021年):占地三十余亩(2万余平方米)

三、豫园的地理位置
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南市区城隍庙的北面,门牌号码安仁街218号。

四、豫园的美誉
“奇秀甲江南”、“东南名园冠”:园林景致之美

“全国四大文化市场”之一:与北京潘家园、琉璃厂、南京夫子庙齐名。

五、豫园中的景观(设计风格、绘画作品)
豫园景点共48处。

三穗堂(清乾隆二十五年建)位于豫园正门处,原为乐寿堂,清初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改建西园时重筑为三穗堂。

仰山堂、卷雨楼(清同治五年建)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望大假山景。

大假山用武康黄石叠成,修建者为江南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有“江南假山之冠”美誉。

“萃秀堂”(清乾隆二十五年始建,乾隆三十五年竣工)位于大假山东北峭壁下,是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亦舫(后增建)在萃秀堂东墙外。位于假山的东面山路上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

鱼乐榭跨于溪流之上,运用了延伸空间的手法。

从鱼乐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

点春堂(清道光初年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俗称“花糖公墅”,小刀会起义时,这里是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小刀会领袖之一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陈阿林在此办公,发布政令,称“点春堂公馆”,为五开间大厅。

玉华堂前的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玉玲珑据说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玉华堂内是典雅的明代书房摆设,书房的书案、画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家具的珍品。玉华堂前的白玉兰树是上海最古老的市花树。

豫园中部景区有得月楼、绮藻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意而名。得月楼为二层楼房。绮藻堂位于得月楼下,以“水波如绮,藻彩纷披”而名,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体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 绮藻堂前有一个天井,内有匾额:“人境壶天”, 绮藻堂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

织亭位于绮藻堂和荷花楼之间的西廊中间,面对湖心亭、九曲桥,背向五老峰砖刻。亭以扇与廊相隔,扇裙板上刻有“耕织图”,浣云假山位于得月楼北。

书画楼(清光绪年间建),位于得月楼对面,清末曾是有名的书画市。

内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原名“东园”,是上海城隍庙的花园,占地仅2亩余,1956年修复豫园时,内园成园中之园。古人云:“神祠北际名园辟,寝庙东偏别殿开”。静观大厅亦称“晴雪堂”,是内园的主要建筑物,装饰华丽,构造精巧,厅面阔5间,进深3间,厅前有两尊石狮,厅内有两块贴金匾额。园东有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园内的景物布局紧凑,深具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园外还有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

耸翠亭耸立于观涛楼东面假山上,2层亭阁,底层置石桌、石凳,周围林木青翠。亭内一匾“灵木披芳”。

可以观位于静观大厅东,是小型方厅,炎夏时分外凉爽,厅前有砖雕《郭子仪上寿图》,旁有泥塑龙墙,墙上有《重修内园记》等石碑,记载内园历史。

九龙池位于静观大厅东南,池内砌湖石,东西两壁隙间中藏4个石雕龙头,水中倒影亦为4个龙头,加上池状若龙身,故称九龙池。

古戏台(建于清末)位于内园南,原在钱业公所内,1974年移建于此。经过修缮于1988年9月对外开放。

积玉水廊临近豫园东围墙,积玉峰立于廊间。积玉峰玲珑剔透,原来在内园,于1956年移到豫园。

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登楼可观全园景物。九狮轩(1959年重修豫园时添)在会景楼西北,轩前置月台,可凭栏观赏池中荷花。

特点:清幽、秀丽、玲珑剔透,小中见大(明代江南园林建筑艺术风格)

豫园内收藏上百件历代匾额、碑刻,大都为名家手笔,珍藏书画、家具、陶瓷等文物几千件。包括:《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

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曾在豫园挥毫作画。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高邕、杨逸、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等在得月楼发起组织的“豫园书画善会”成了海上画派的起源。

六、豫园举办的文化活动
1.花展

豫园的花展起于清嘉庆年间。花会有菊花、兰花、梅花,会评出优胜者。

从1988年开始,豫园又逐渐恢复举办花展,1991年豫园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花卉养鸟盆景协会共同举办菊花盆景展览。1992年举办的上海菊花艺术展。

2. 灯会

道光二十九年,豫园周围大街小巷有群灯,一些大户人家出灯有多至二三百盏的。

民国以后,灯会逐渐衰落。

1979年豫园重新举办元宵灯会,至1992年,举办8届。

3. 书画展

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吴家麟在豫园创办萍花书画会。光绪年间(1875~1908年),任伯年、蒲竹英、虚谷和尚等都以豫园为点创作书画。

宣统元年(1909年),由姚鸿、黄俊、汪琨等人发起,高邕逸等人创办了豫园书画善会,会址设在得月楼。

宣统元年(1909年),由陈石痴、徐竹贤、沈墨仙、袁天祥等书画家发起,在豫园中成立宛米山房书画会。

民国19年(1930年)6月15~25日,上海市教育局在内园及得月楼举办民众艺术展览会。

从1960年起,市、区文化部门先后邀请沈尹默、郭绍虞、丰子恺、吴湖帆、谢稚柳、王个簃、贺天健、唐云、程十发、张大壮、朱屺瞻、吴青霞等书画家30余人为豫园赋诗作画,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前,豫园每年都组织两三次书画活动,众多书画家陆续为豫园创作了上百幅作品。

1977~1978年间,50多位书画家被邀集来园,特别是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刘海粟、谢稚柳、唐云、应野平、田恒等50多名画家参加豫园雅集,当场作画18幅。

1990年9月20日在点春堂的东西厢房及后走道举办了“上海豫园书画藏品展”,展出的书画作品是从近千件藏品中挑选出的40余幅精品,除明、清画作外,有任伯年、齐白石、虚谷、沈宗敏、倪墨耕、王震、张大千、江寒汀、丰子恺、关良、翁同、吴大、沈尹默等的书画。

七、豫园与明清园林
苏州在明清时期是工商繁盛的城市,名园众多。扬州在清代为盐商聚集之所,又是文人云集之地,清帝数次南巡,大事铺张,促成此地园林之繁盛,至乾隆时自扬州北门沿瘦西湖至平山堂一带,城中名园亦不下数十,此一盛况在《扬州画舫录》一书中可见一斑。今存之瘦西湖各风景犹见其水平高超。其他如上海的豫园、北京的漫园均为著名之园林。



园林为综合艺术,其间又融合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取自然之势加以人工之创造点缀,成为优美之游乐环境。山明水秀之郊野可建优美之园林,尘嚣暄闹的都市城内也能以巧妙的手法择地度势叠山引水,创造出“城市山林”的清幽环境,如苏州诸园林即具此特色。私人园林不若皇家宫苑占有广阔之地,但更注意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丰富的景区,以创造动人的意境及无穷的变化,如入园处必曲径通幽,穿过花石小院渐入佳境。园内以重重庭院及花石分隔景区,布置以水为主点缀亭台桥榭创造平淡清新之境,或堆山叠石奇峰罗列林木萧森,出现清奇之丘壑。又根据生活、游赏不同需要布置观赏、居住、品茗、宴游、小憩之建筑,考虑四时晨昏风雨包括流水声响竹影摇曳所产生之效果,对一台一阁一亭一轩甚至门窗家具的形制设计都极为考究,更由名人题咏集联,以诗歌书法点缀而引人玩味,在造型、色调、园艺多方面要求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叠石在明清造园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优秀的叠石作品要求依地势高下创造丘壑,妙在开合变化取境自然,或雄奇,或浑厚,或玲珑,或奇巧,或峭拔,或平淡,或依墙而叠,或临水而筑。有的点缀疏竹小树如倪瓒绘画小品,有的山石浑厚,草木华滋宛然黄王气魄,不少叠石名家都有一定程度的诗画修养,从遗存到现在多种风格的园林叠石中也可看到与绘画的相互影响。

八、豫园之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1-5-10 08:22:4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到百科全书也行吧
发表于 2021-5-10 18:01:2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cool五一刚去过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