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0|回复: 5

[知识科普] 晕轮效应:心理臆测出来的假象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0-9-21 21:33:05
如果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或者帅气的小鲜肉、又或者英俊成熟的大叔主动跟你搭讪,你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我想,大多数人应该都会脸红心跳,一瞬间内就像中了魔一样,觉得对方说什么都好,对吧?

2017 年 8 月,22 岁的雷女士就在上海某地铁站遇到了一个斯文又帅气的小伙子搭讪。小伙子说,自己是来上海总部领奖的,途中发现钱包丢了,没法回北京了,想借点路费。

于是,雷女士不仅借了 200 元现金给他,还加了该男子的微信。后来,小伙子又说要借钱买机票,并当着她的面,不停的打电话,十分焦急的样子。

雷女士看了一下男子的微信朋友圈,展示的都是非常小资的生活,感觉挺有钱的,肯定不会还不起钱。于是又借给了他 3000 元。

本以为就这样结束了。谁知两人分开后没多久,该男子又通过微信聊天,提出再借 300 元。等雷女士将钱刚转过去,就被拉黑。

这时,雷女士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整个事件从发生到结束,仅仅用了 12 分钟。

最后,警方发现,该男子是一个专门在地铁站「借路费」的诈骗团伙的成员。这个团伙的成员均是 25 岁左右的青年男子,外貌清秀,打扮时尚,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畜无害的「小鲜肉」。

当他们跟你搭讪的时候,你还以为你遇到了白马王子,却不知道自己掉进了他们早已挖好的陷阱里。

那么,话说话来,如果是一个长相很普通甚至是不好看的人,张口向你借 200 元,你还会借吗?

我相信,面对一个陌生人的突然搭讪,从小酒杯教育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我们,肯定警惕性还是比较高的,不会轻易的借钱给他。但是为什么雷女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借给了一个陌生人 3000 多块呢,是什么让她警惕性降低的呢?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很重要的心理学效应——晕轮效应。



犯罪心理学上有著名的八大心理效应,分别是:晕轮效应、破窗效应、责任分散、帕金森定律、习得性无助、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证人的记忆、武器聚焦效应。

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已经讲过斯德哥尔摩了。剩下的 7 个心理学效应,我将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为大家一一讲解。

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做光环效应,是指我们对首次见面的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者坏的第一印象后,根据这个判断推论出对方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第一眼觉得他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我们赋予他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我们觉得他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我们认为他具有各种坏品质。

一般来说,陌生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并不仅仅包括外表,还有年龄、性别、穿着、谈吐、甚至是出现的方式,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最终对此人的判断。比如,老年人、或者年幼的孩子来寻求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回更容易相信他们是真的遇到困难了。但如果是五大三粗的人来寻求帮助,我们可能就会觉得对方不怀好意。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很多拐卖妇女、诈骗、抢劫等犯罪,都是利用了老年人或者年幼的孩子来做诱饵,现在又出现了「美人计」、「美男计」等。

这就是利用了,我们对长相好的、或者是表现出人畜无害的老人、或者孩子,总是贴上好的标签,进而自我臆想推测出此人可信的缘故。

其实,这种想法非常可怕。



有些罪犯,就是利用了我们这种自我臆想的想法,来侵害我们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罪犯利用「老人计」、「孩子计」「美人计」、「美男计」等,来让我们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然后让我们放松警惕,最后实施犯罪行为。

前几天在知乎上,就有看到一则关于拐卖大学生的事情。对于这件事的真实性,我们在这里不做评判。我要说的是,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罪犯是如何运用晕轮效应将三个女大学生拐卖的。

其中一个罪犯在高铁上,伪装成一个羞涩、不善言谈、帅气高冷的大学生形象,作诱饵。让三位女生主动与其搭讪。并在搭讪的过程中,爱答不理,激起女孩子们的逗弄之心。等到站后,他又在同伙的配合下,利用接送和陪玩三天、以及害羞不愿合照等手段,一步步让三个女生放下警惕心,最后将三个女孩迷奸,并卖到了深山老林之中。

所以,这里还是再特别提醒大家:不论是出门在外、还是在熟悉的城市,都不要被一时的好感冲昏头脑,轻信他人。

保持警惕,就是保护你自己。

晕轮效应呢,不仅会伤害无辜的我们,同样,也会给罪犯的未来带来悲惨的命运,使他永远游走在犯罪的边缘,无法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这一点,解释起来可能会比较复杂。因为晕轮效应,不仅仅会受到好的印象影响,坏的印象的影响,同样也很严重。

这么说吧,一般用人单位,都希望雇佣的员工是勤快的,有责任心的,有能力的、有经验的。

但一般刑满释放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并不强,再加上晕轮效应的影响,用人单位一听到「刑满释放人员」这一身份,立马就会引起重视,给他们打上「好逸恶劳」的标签,认为雇佣他们要冒很大的风险,得不偿失,就不会选择雇佣。

而没有正当职业,又被身边所有人的排挤,最后就只能继续游走在犯罪的边缘,二进宫、三进宫,永远都在罪恶的漩涡里。

不仅如此,晕轮效应,还会影响到大众传媒报道的真实性。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媒体会一边倒的报道,尤其是对事件中的弱势群体习惯性的予以情感倾斜。

2009 年 5 月,普通小贩夏俊峰,由于执法纠纷,刺死了两名城管,重伤一名,最终在因故意杀人罪执行死刑。在二审判决之后,媒体以及评论集中发声,大打感情牌,为夏俊峰鸣冤,呼吁司法透明和公正。

其实,这些报道如同盲人摸象,摸到的是弱势群体的地位低下、脆弱、易受侵害的部分、片面的特征,就进而扩大到弱势群体的整体印象,并形成以点代面的报道内容。

当然,在这里说这个案件,并不代表我不同情夏俊峰。而是想借此来说,媒体不是要引起舆论,而是要客观、公正,使用证据来为不平者鸣冤;作为大众的我们,也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人云亦云。



上面呢,我们都讲了罪犯的第一印象,是如何影响我们以及媒体对他的判断。

但另一方面,其实我们给罪犯的第一印象也是会影响到罪犯的。比如说,测谎人员穿着随随便便,不修边幅,或者显得不够庄重,会给被测人一个不好的印象。

由于晕轮效应,无辜的被测人可能会感到这次测试不够认真,甚至会怀疑测试的准确性,而真正的涉案被测人可能会觉得,测谎人员是一个毛毛躁躁、糊里糊涂的人,这种测试没有什么了不起,从而会降低他的紧张度,使他产生蒙混过关的想法。

因此,测谎人员一般会在测试时穿深色的西服、夹克等,给人一种稳重大方威严的感觉。这样无辜被测人会觉得今天的测试很正规,来的是专家,肯定不会错,而对于真正涉案被测人,则会增添他们内心的恐惧,感到不好糊弄。

所以,无论是对于罪犯来说,还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晕轮效应,都会影响我们在评判时的认知,产生不正确的判断。所以,警惕晕轮效应,保护自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0-9-21 22:06:2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但没有那张帅气的皮囊啊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0-9-21 22:11:50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我的颜不让我靠脸吃饭啊(想骗骗不到)
发表于 2020-9-23 23:12:50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涨知识了,(自己属于没颜没智商的那种)
发表于 2020-9-24 23:53:18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所以因为我圆乎乎的脸,就老被别人认为很憨?
发表于 2020-9-25 22:50:0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学废了,这就宅在家里不出门。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