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古巴比伦历史概论
查看:
5075
|
回复:
3
[知识科普]
古巴比伦历史概论
简洁模式
3819
发表于 2010-2-8 15:36:12
古巴比伦
穿过炎炎烈日和黄沙漫天的阿拉伯沙漠,我们来到《一千零一夜》的故乡,这里是《圣经》中伊甸园的诞生地,这里也是诺亚放飞和平鸽的地方。在丰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灌溉中,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诞生了灿烂的古人类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可以说是在战争中诞生的。剽悍的游牧民族在血腥的激烈生存斗争中夺取城池和土地,建立一个个城帮,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南迪人继承和发扬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文明,其中古巴比伦人的成就最显著,故两河文明被称为古巴比伦文明。
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但两河的水不会因此而忘记曾经的辉煌,这里仍然有着古巴比伦人民辛勤劳动的气息。然而,正是靠着古巴比伦人民的辛勤和智慧,靠着他们“甘为人先”的先驱精神,酿造了古巴比伦文明在经济与社会、法律、文化教育、数学、宗教、文学艺术、医学和建筑等各方面的辉煌成就。
经济与社会方面:古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一进入青铜全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新的发展。农业方面来看,灌溉事业的发展尤为突出。汉谟拉比在位时开凿的运河规模最大。从手工业方面来看,手工业行业增多,仅汉谟拉比法典提到的手工业行业就有十种。从商业方面来看,当时国内外贸易都很发达,古巴比伦等城市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着比较鲜明的等级制度。当时人们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
法律方面:古巴比伦拥有世界上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法典分为两部分:序言和正文。它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同时,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这一法典是迄今所知的古代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此法典的几个主要特点:施行同态复仇法、维护不同等级制度、实行严格的保护商业财产。
文化教育:古巴比伦有最早的学校,学校是以体罚和贿赂同行的方式存在。这时的寺庙学校有两级。一级是初级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级教育,除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训练书吏仅有读写能力是不够的,为了培养管理人才,必须使未来的书吏们学习数学、天文学,有的还受占星术、医学教育,甚至受炼金术的训练。教学方法是师徒传授式的。无论教数学、医学还是训练冶金术和纺织术,其方式是一样的:学生首先观察教师的操作,然后在教师的指点下,自己动手,教师随时纠正错误。
古代巴比伦的教育为少数人垄断,奴隶不能享受学校教育;能掌握复杂的楔形文字知识的一般只限于职业官吏、僧侣、文艺家等少数人。
数学成就: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 。在算术方面,他们对整数和分数有了较系统的写法,在记数中,已经有了位值制的观念,从而把算术推进到一定的高度,并用之于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特别是天文方面的问题,如现在延用的“十二进制”的计时方法。在代数方面,巴比伦人用特殊的名称和记号来表示未知量,采用了少数运算记号,解出了含有一个或较多个未知量的几种形式的方程,特别是解出了二次方程,这些都是代数的开端。在几何方面,巴比伦人认识到了关于平行线间的比例关系和初步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会求出简单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并建立了在特定情况下的底面是正方形的棱台体积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巴比伦人对初步数学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但是他们对圆面积度量时,取π=3计算结果不是很精确。
宗教方面:多神崇拜的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贬称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祆教”。是一种二元论的宗教,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受他很大的影响。
文学艺术:,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文学辩论、最早的圣经故事原型和复活故事、最早的神话传说、最早的人类英雄史诗、最早的情歌、最早的图书馆目录、最早的车轮和最早的战棋…… 古巴比伦时代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吉尔伽美什史诗》。这部史诗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总不能战胜自然规律和死亡不可避免的思想。
医学成就:古巴比伦时代的医学是和巫术同行的,当时医学主要分为两大派:实践派和学术派。早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就已出现了“药典”,记录了用各种生物和矿物制作的各种嗅剂、熏剂、滴剂、膏剂、灌肠剂、栓剂等,并有一些治病的处方。从这些处方看,尽管当时对许多生物和矿物的疗效已有所了解,但尚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在整个西亚,巴比伦的医学享有盛名。公元前13世纪,巴比伦王曾派御医为赫梯王哈图西利斯三世治病。
建筑方面:风雨飘摇中的“神之门”——通天塔。在现仿中东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以南约100公里幼发拉底河河流岸边的巴比伦,5000多年前曾立着一座无比壮丽的通天塔。它堪与埃及著名的金字塔媲美,形状也有几分相似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约91米,用巨大石头筑砌成7层台阶,一层垒叠一层,阶高出一阶,高度近百米,足与当今的电视塔争相伯仲。在高耸入云的顶上,还建有宏伟的庙宇。据说,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住所途中的踏脚处,称得上是天路的驿站或旅店。
悬挂的“天堂”——空中花园。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一个宠妃,名叫塞米拉米斯。她生于长于米底(今伊朗高原西部)。那里山峦叠嶂起伏,与巴比伦尼亚的一马平川迥然不同。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公主每每想起故国的山川美景,总是不由得低头垂泪,娥眉紧锁。国王不忍心看着心爱的王妃郁郁寡欢,费劲周折终于猜透了她的心思。于是,国王下令仿照王妃故乡的模样,在巴比伦宫的西北角建了一座阶梯花园。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堡垒、流传至今的“空中花园”。
这就是古巴比伦文明,绚烂多彩的文学、神秘的宗教、神圣的法律、辉煌的建筑、五彩斑斓的艺术、成就显著的科学技术,这一切无不令人惊奇与感叹。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巴比伦文明再渐渐的被遗忘掉,最终将从历史上消失。做为对古巴比伦文明的追求者,我们应该努力的去发掘、发现和探讨它,融入我们的力量和智慧,让两河之水漫过我们的心田,让灿烂的文明永驻我们心间!
本主题帖为【历史主题】,仅楼主发布内容可以浏览。
3819
楼主
|
发表于 2010-2-8 15:38:45
★关于古巴比伦的象形文字
古巴比伦是楔形文字。
1.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
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3819
楼主
|
发表于 2010-2-8 15:40:05
古巴比伦文学—我们的文明
古巴比伦文学是美索不达米亚(希腊文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文化最繁盛时期的文学。之所以称为“巴比伦文学”,是因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的古巴比伦王国一直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不过,以巴比伦为代表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可以一直追溯到苏美尔时期,它的生成与发展几乎与古埃及文明同步,是世界文明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远在公元前5000至前4000年间,苏美尔人便在两河流域开掘运河,利用河水灌溉农耕,创造了古代世界早期发达的文化。公元前2369年来自两河流域北部的游牧民族阿卡德人征服了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建立强盛的阿卡德王国。公元前1894年,居住于阿拉伯沙漠边缘地区的一支闪族部落阿摩利人打败了阿卡德人,建立了巴比伦王国。著名国王汉谟拉比(约前1792至前1750年在位)使王国进入了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的鼎盛期,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完备法典。在此后的历史岁月中喀西特人、赫梯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曾先后在这块土地上建立国家。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推翻迦勒底人所创立的新巴比伦帝国,开始了另一种不同类型的新文化。 苏美尔人将自己发明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图画文字符号,进一步演变成楔形文字。他们用三角形或方形的短小木棍、骨棒和芦苇杆作“笔”,以粘土制成的泥板为“纸”书写记录各种语言现象。因为书写时开始落笔的一端用力较大,笔划较粗,末尾收笔一端用力较小,笔划细得像是条小尾巴,这样在书写过的泥板上就呈现出楔子形的文字符号,这种楔形的书写方式被称作楔形文字。泥板表面写满文字以后,首先晒干,然后再放到炉子中焙烧。这种写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可以一块构成一篇独立的文献,也可以几块或几十块相连贯而组成一部书。这就是所谓的泥板文献,或称泥板文书。这种文字体系在西亚地区广泛被阿卡德人、巴比伦人、赫梯人、亚述人、腓尼基人、埃兰人、米坦尼人、胡里特人以及波斯人等接受。这种楔形书写方式被誉为古代东方拉丁语。
同样,苏美尔文学也是世界上最早以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学之一,从已经译解的泥板文献上可以看到神话传说等文学作品。关于太阳神夏马西、风雨神恩利勒、生育和生命女神伊什妲尔、瘟神内尔各勒的故事,及关于苏美尔城邦乌鲁克的英雄吉尔伽美什的叙事史诗等,为后世的巴比伦文学继承。古巴比伦文学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学传统,在融二者为一体的基础上创造了神话、史诗、寓言、故事、箴言、歌谣和祷词等作品,通过泥板文书的形式而保存下来,经亚述人的广为传播,对希伯来文学、波斯文学和阿拉伯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辗转影响了欧洲文学。
神话传说方面,巴比伦人由苏美尔的原始多神教逐渐转向了一元神论,土著神马尔都克被抬升到众神之王的地位。记载在七块泥板上的著名创世神话以作品开头的几个字“埃努玛·埃立什”为名,叙述主神马尔都克战胜太初母神提阿马特,创造天地、星辰、万物和人类的智慧以及力量,它表征了巴比伦人对宇宙起源的原始思维,神话中男神战胜母神而成为主宰者的意象,与人类社会从母权制迈向父权制的历史进程相契合,为希伯来《旧约·创世记》和古希腊《神谱》中的创世神话提供了鸿蒙初判天地开辟的原型母题,另一则著名神话《伊什妲尔赴冥府》源于苏美尔时代神话故事《印尼娜降入冥府》,记叙爱情与生命女神伊什妲尔赴阴间拯救丈夫植物之神坦姆兹的故事。当这一对司爱情与生命繁殖的神“癨”身陷阴界之后,阳世万物凋零枯萎,一片衰败残亡景象,诸神害怕生灵灭绝后再无人献祭,只好指令冥神将这一对神“癨”放回阳世,于是世间万物恢复生机以及繁荣。几乎世界上所有主要民族,各自都有对四季循环往复奥秘进行象征性阐释的神话,原始初民将自然界草木枯荣、日月升坠、四季轮回等外界的感觉经验内化为富于象征意味的对应关系的神话思维,这是人类童年时代神话思维式的原始心态。上述巴比伦人对于四季更迭和死而复生等自然现象的神话性阐释,与埃及的奥西里斯神话有着原始思维上的内在一致性,这种复活神话对后世的文学有着意味深长的影响。
自从19世纪7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乔治·史密斯成功地译读了公元前2000年写成的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后,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史诗的时间被推前了1000多年,这部伟大作品由12块泥板文书组成,每块泥板文书大约300行左右。史诗原文总共约3500行。史诗主要描述的是:乌鲁克城残暴国王吉尔伽美什同武艺非凡的蒙昧勇士恩启都相抗衡未分胜负,因为彼此敬慕对方勇武,转而结成莫逆之交,一起讨伐威胁人世的危险杉妖芬巴巴,杀死了作恶的天牛。众神作祟致使恩启都突然暴病身亡,悲恸欲绝的吉尔伽美什在命运的面前感到无能为力,于是去寻访人类始祖乌特那庇什提牟,探索死和永生的奥秘。乌特那庇什提牟向他讲述了大洪水的故事,以及潜海获取长生不老仙草的秘密。吉尔伽美什的长途艰难跋涉没有任何结果,他与亡友恩启都的幽灵有一番悲观的对话,全诗到此结束。这部史诗的主要情节导源于苏美尔文学的英雄传说,历经近千年的充实和完善,而从民间口头流传的原始形式演变成为泥板文书。
从历史层面看,史诗中洪水方舟的故事,昭示了两河流域居民与暴虐的大自然进行生存斗争这个重大原始母题,《圣经·旧约》挪亚方舟的故事原型便是源于这部史诗,并已成为被后世文艺不断重复、衍生和变异的原型材料。寻访人类始祖、长生不老草的得而复失、冥府对话等情节浓缩了巴比伦人对自然法则和生命意义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求索,使之成为人类已知的第一部表达探索自然与生命奥秘这个永恒愿望的形象化文献。乌鲁克城国王吉尔伽美什和半人半兽的草莽野人恩启都化敌为友的转变过程,表征了两河流域城邦国家文明与原始蒙昧游牧文明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与世界历史常例有非常相似的对应关系。
从思维形态看,这部史诗是一个带有原始思维色彩的神话传说,它以太阳的运行历程代表着英雄的行为及命运,太阳先升后降盛极而衰的行程周期决定了英雄的宿命以及史诗由喜至悲、由生到死的进展轨迹。反而言之,原始初民认为宇宙节律循环、太阳起落升降与人的生老病死具有同一模式,这个神话传说以英雄的行为和命运对自然运行的经验现象进行象征性阐释。
从审美角度看,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具有矛盾性,他作为奴隶制城邦早期的国王具有着强悍、暴戾、淫荡一面,同时又有俊美、健壮、聪颖、勇武的另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作为暴君的一面渐渐成为历史,被淡忘,而代表远古人类在严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作生存斗争的正面本质的一面则逐渐被神化,成为原始初民的理想寄托。
从哲学视域看,吉尔伽美什人格上由暴戾淫逸的国王一变而为为民除害的英雄的转化历程,正是人类自我意识走向成熟的象征性概述。他从国内臣民反对者的正义要求中看到了自己的残暴与不义,通过他人的价值态度而意识到作为社会个体存在的自我,从而由生物化的本我走向社会化的自我。这个情节以不自觉的象征形式,浓缩了人类认识自身发现自我的社会化进程。这部史诗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中占有一席特殊地位。
5006
发表于 2010-2-8 16:24:24
历史课?????
返回版块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灌水闲聊
新人登场
推理影视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