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3-6 16:14:43 | 2019-3-7 09:13编辑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棋”“牌”的思考
——读《盘上之敌》《底牌》后有感

王羽·林枫    记于2016年11月


       在某一次活动中,连读了北村薰的《盘上之敌》和阿加莎的《底牌》。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好嘛,这一本关于“棋”一本关于“牌”的,肯定是棋牌室里必备图书嘛。

       总的来说,《盘上之敌》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结构大于诡计的小说,其记叙方式和文风注定让其毁誉参半;而《底牌》可以说是阿婆的经验和套路之作,但展现了作者在所创造世界里过强的掌控欲望。

       “棋”“牌”这两部作品既有许多关联的地方,又有诸多不同。


●文笔

       两位作者文笔都极其出色,笔触细腻准确,且都稍显絮叨。阿加莎擅长描写英伦静谧的生活环境,人物对白的处理都非常符合角色的身份。这里主要说一说关于文笔的论调引起了较大争议的北村薰大叔,读者们对他笔风的评论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赞美大叔的人说他纤细如发、描写到位,如“我”在堤坝上用手指掏着水泥上的凹洞并述说“小石子若探出头来,就会忍不住想要将它挖出来”的一段场景的描述让人感同身受,而第一次描写兵头三季开口说话时形容她的声音“像是剖开鱼肚——而且还不是爽快地一刀切开,是把刀子插进鱼肚慢慢往下拉似的”,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如出现了幻象般奇妙。

       批判大叔的人说他文笔太过琐碎,让人根本没有读下去的欲望。究其原因,我认为北村大叔极擅描写风景、人物心理等静态场面,对各种修辞手法也掌握纯熟,但其“准确”是以过多修饰为代价的,欠缺简练的文字某种程度上是会影响文章节奏的;同时,北村对动态场面的描述要弱于静态场面,如白国王开车进入和离开车库那一段内容就描述得比较混乱;最后,北村抒情强于叙述。

       我第一次对“文笔”这个词有所感悟,是在某一年读完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后。我尤其记得当时诧异并惊叹于金庸寥寥几笔不加修饰就能完美展现人物和准确表达用意,尤其是少见形容词的对白,却能将读者最快速带入到情境之中。之后,我才开始理解年少时课堂上接触的鲁迅、老舍等人朴实无华的文笔是多么美妙。简练,精准,自此成为了我文笔上努力追求的目标。

●节奏

       《盘上之敌》和《底牌》的节奏都不完美,前慢后快,结尾仓促。不同以往的是阿加莎这次入题出乎意料地快,开头就写了“收集杀人犯”并发起聚会,直奔主题。

       我觉得对于叙事类的文学艺术体裁来说,节奏很重要,最直观的,它能影响阅读或观看感受。这就好比,一部小说或一部电影,看的过程中感觉酣畅淋漓,那它的节奏一定把握得当。怎样把握节奏才能得当?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两点来入手:

       第一,节奏需快慢错落有致。若长篇幅的一味慢节奏,读者会容易疲倦;若长篇幅的一味快节奏,读者长时间保持紧张也会感到吃力。

       第二,节奏快慢转换时要做好铺垫。艺术都有相通的地方,在此我以两部相关联的电影——《侏罗纪公园3》和《侏罗纪世界》举例。在《侏罗纪公园3》中,影片开头大部分时间是正常世界的慢节奏,然后一行人开飞机来到恐龙岛,在飞机跑道降落后,几个雇佣兵进入了丛林,故事主线中几个主角还在飞机这里纠缠,突然那几个雇佣兵跑了回来大喊“快跑!”,然后大恐龙出场,影片就这样毫无征兆地进入了猎杀与逃亡的快节奏。而《侏罗纪世界》中,铺垫则做得好了许多,开头也是一片轻松加愉快的气息,一条故事线渲染恐龙公园游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介绍两个主角小朋友在公园里各种撒欢玩耍;另一条故事线介绍了公园里另一处在做转基因恐龙的饲养和研究,男主角来检查安保设施时,发现转基因恐龙不见了,以为它翻过围墙逃到了公园里,女主角赶回监控中心,监控显示转基因龙并未翻越围墙,这时男主角正好进入小院子里查看,遭到转基因龙的袭击,为了逃生,他打开了大门,这时转基因龙才逃出牢笼;另一边,工作人员赶紧关闭了转基因龙逃到的那个区域,而两个主角小朋友却在命令下达之前刚刚乘坐观光车进入了危险区域,然后女主角决定深入险境去营救他们。剧情就这样在一层一层铺垫中让灾难来临,让节奏加快起来。


●人物

       在人物塑造方面,《盘上之敌》和《底牌》都颇见功力。

       两位作者都非常擅长用典型事件去烘托人物。《底牌》不消多说,主线案情外的四件命案,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四名嫌疑人的性格特征,目标完成得也不错;《盘上之敌》里为了凸显不良少女的恶意,写她杀死狗狗“吠造君”的那一段,让人不寒而栗。

       用典型事件烘托人物典型性格,这比万千的描述性的词汇要管用得多。这也是许多作者所欠缺的东西之一。细想起来,许多作者要么执着于所有剧情都与主线保持紧凑的关系,从而无法很好地衍生出旁的剧情来塑造人物性格;要么写了典型事件来凸显人物,却无法做到让这典型事件与案情无缝地结合;说到底,是对剧情既推进故事又展现人物的双重属性拿捏得不到位。

       究其展现出的不同点的话,北村大叔善于利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白皇后那一大段神经质流水账似的独白和心理活动,将白皇后懦弱而神叨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阿婆则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极其传神,例如作品中那个代表她自己的作家老太太的各种神吐槽,趣味横生。

       但“棋”“牌”两部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也不完美。比如《盘上之敌》中黑国王着墨过少,也没有交代白国王之所以能面对和应付如此可怕局面的性格、能力方面的原因;比如《底牌》中那位爱探险的少校形象就比较薄弱,爱偷东西的小姐行为中隐藏的性格转变也不具说服力。人物描写不深入,往往就会造成人物形象毫无存在感和人物行为失真等结果。


●剧情

       《盘上之敌》和《底牌》都不算以剧情取胜的作品。

       二者的开场都较为猎奇,一个以协助罪犯逃跑开篇,一个以“收藏杀人犯”的对话和聚会开场,都富有戏剧性,开头很吸引人;二者的题材都比较新颖,协助罪犯并营救妻子属于非传统推理小说的题材,4个凶手VS 4个侦探的剧情设定天生具有较量的意味,极具噱头。

       这两部作品的剧情都有冗余之嫌。如《盘上之敌》回忆部分太过巨细无遗,生活化的情节过多,《底牌》中聚会开始到牌局开始再到主人被杀的过程过于繁琐,冲淡了紧张感,使剧情推进无力。

       另外,《盘上之敌》悬念设置太少,从剧情上来说,绝大部分篇幅几乎只靠“主角打算怎么帮犯人逃走”这一个悬念支撑着,起伏太少,故事性较弱;《底牌》太过刻意控制剧情发展,作者将大量笔墨用在安妮小姐身上有些刻意误导读者,凶手杀死洛里蒙夫人的情节有因无法证实结论而故意让凶手再度行凶以露出马脚之嫌,洛里蒙夫人为安妮小姐顶罪、安妮小姐想杀死自己的闺蜜最后自己淹死了,这些剧情就像为了最后的逆转而安排的,极其不自然,不符合故事发展的本身的逻辑。(此部分略略微微清清浅浅的泄底部分,已用白色字体隐藏,查看请拖动复制光标)

       我曾经学习过、也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稍稍触碰过一种体会:作者实际上是不能左右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事情的发展的。人物和世界一旦创造出来,人物就有了他自己的生命力,世界也自有了它的规律,一切行为和事态都是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能做的只是发现并遵循这个规律,并将事情的发展艺术地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文学创作是简单的,只要让人物和情节自己去生长,创作出来的东西就是有生命力的、浑然天成的;文学创作也是困难的,尽量去除作品中我们掌控的痕迹,不把自己当做所创造世界中的上帝,这兴许是返璞归真后的一种进阶。


●结构

       《盘上之敌》的结构是尤其值得拆解和分析的。

       有人说北村大叔的这部小说结构是完美的,也有人说他如此构架小说是故弄玄虚。好也罢不好也罢,多只谈感受,似未涉及原因。在这里我姑且尝试回答:这部小说是什么结构?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

       这部小说采用了时空交错、人称穿插叙述的双线结构。绑架案一条线是明线,回忆一条线是暗线,一条线是临时起意,一条线是长久恩怨,一条线用来掩盖杀人案,一条线用来渐渐揭示杀人案,最后交汇。这样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对于隐藏动机和叙诡的线索很重要,两条线以黑皇后为“点”连接起来,连接“点”在文章相当靠后的位置才出现,在结构上来说很自然,而又恰恰符合这个“点”不能提前告知给读者的需要,而动机和叙诡对最后逆转的布局安排相当重要,而这样的逆转又使整个王车易位的诡计升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北村大叔安排的结构是完美的,似乎再难找到别的结构方式来达成最后的逆转效果了。(此部分略略微微清清浅浅的泄底部分,已用白色字体隐藏,查看请拖动复制光标)

       但作者在有关结构细节方面的处理还是有瑕疵的。例如,白方和黑方的内容篇幅不相当,有些博弈上的不对等之感;琐碎支线过多,让结构显得支离破碎;回忆部分的篇幅安排似乎不妥,铺垫与高潮比例太大,冲淡了结构之美。

       《底牌》的结构相对来说简单许多,经典的古典推理小说的“案发——走访——新情况出现——真相”的单线结构。阿婆在故事中安排了四件多年前的案子穿插其中,但是这四件案子与主线未发生太多联系,造成结构上不紧凑;直到故事结束都有剧情未补全,如安妮小姐为何会在洛里蒙太太死前的头天晚上造访她的住处,结构欠完整。


●其它技巧

       在《盘上之敌》和《底牌》中,作者应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值得拆解和讨论。

       北村大叔在小说中段大量采用意识流的方式进行描写,在人物数量少、人物关系简单的情况下,这种写法对展现人物和烘托情感基调很有帮助。

       贯穿“棋”这部作品全篇,是形式上的象征主义手法,通过所拟的与国际象棋相关的标题和小标题,提示读者体味小说内涵和审美趣味。

       在悬念制造方面,北村几乎是靠形式而非内容来制造悬念,在阅读作品前大半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会为作者时而写现在时而写过去、时而以白国王视角叙述时而以白王后视角叙述而感到好奇,窥破作者如此写的用意成为了我们阅读过程中的期待。原来形式和结构也能用来制造悬念。——当然,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前大半部分剧情过于平淡,完全依靠形式而非内容制造悬念不足以撑起这么长篇幅的内容。

       我发现英剧《大侦探波罗》中的《底牌》一案,开头被编剧和导演改为:夏塔纳先生得了绝症自知命不久矣,特意攒一个局,希望波洛找出有犯罪嫌疑的几个人的犯罪证据。细想下来,原作中关于夏塔纳先生“收集杀人犯”而又乐于展现此恶趣味的情节确实夸张,但当时阅读的过程中并未如此觉得,更没有失真之感,这是为何?仔细又看了这一段内容,我发现,阿婆灵活地将夸张、制造幽默、制造悬念等技巧散布在她的文字中间,创造出了这个荒诞又猎奇的开头。


●最后再说一点

       针对两部作品本身的想法似乎谈完了,在这里我还想谈谈一点联想。

       在阅读这两本小说过程中,我有一个总的感受,那就是“艰难”。兴许是我作为推理迷的段位太低,没有在阅读过程中就发掘它们的美妙而甘之如饴?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推理小说又要如何才能吸引像“我”这样的“非铁杆推理迷”?

       我想起曾经问一个朋友:你喜欢读什么类型的小说?

       朋友答曰:不一定,甭管悬疑、玄幻、武侠、网文、小黄文,只要读起来爽啊!

       且不论他列举的这些门类营养如何,但一个“爽”字道出了一个概念:可读性。

       朋友又补充道:看小说就是为了放松一下,看着都不爽,那就看不下去了。

       虽然他说的太偏颇,小说的作用可不止于“放松”这一项吧,但其娱乐性也确是固有的,尤其是类型小说。

       当代社会节奏快,人们压力大;当代社会科技发达,人们有太多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人们很难静下来阅读枯燥的东西。推理小说纯粹依靠最后三章的波澜似乎难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了,也许可以更多地增加读者阅读过程中的趣味性,那么,推理小说该如何增强“可读性”呢?

       我便这样莫名其妙地联想到了这个问题,也许根本不值一提。但既然提问了,便再尝试着自己解答一下,水平肯定不足,望各位见谅。

       首先,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题材。举个例子,不考虑写作水平,单看题材:隔壁赵二狗被入室盗窃犯杀死;日本某村庄每死一个人或离开一个人,一个婆婆就制作一个人偶,几十年过去了,人偶比村庄里剩下的人都多了。这两个题材比较起来,可能第二个题材更加猎奇更吸引人。

       第二,拟一个掩上作者名字和内容简介的情况下别人也愿意翻开的小说名。同样的题材,第一眼看过去,两个书名,《入室盗窃》和《暗室屋漏》,我会选择翻开拥有第二个书名的小说。所以,文雅、离奇、装逼都行,切忌中二,先让读者翻开书再说。

       第三,灵活运用悬念、伏笔、转折、意外等增强故事起伏的方法。既然读者已经翻开书了,就不要放过他,从文章开头就抓住他的眼光吊起他的胃口,并且在起承转合时都不要冷场。

       第四,塑造趣味人物。我读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时,就特别爱读有“桃谷六仙”出场的情节,这六个宝贝儿颠三倒四妙横生。人是喜欢和有意思的人相处的,这个心理带入到阅读中时,自然是喜欢读有意思的人物发生的故事。

       第五,注意行文节奏快慢错落有致和合理铺垫。这在前文有详细描述,在此不赘述。

       粗一归纳,得到这五个方面的结论,欢迎交流指证。

       愿各位读者更多享受阅读乐趣,愿各位作者创作更多好作品。
| 发表于 2019-3-6 16:35:39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破三赞零回复惨案。
膜拜羽妈妈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9-3-6 16:57:1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底牌突然想起看过,不错,但印象不深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头像被屏蔽
| 发表于 2019-3-6 17:49:3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佬大好。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9-3-7 00:04:38 | 2019-3-7 00:06编辑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我用的是夜间模式看的这个帖子,


好在我看了一行泄底内容就自动屏蔽了。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