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23:12:33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46.百川社法则
当年出版对标的是《重版出来》,不过是青春轻量版,读起来就是青春小说式的感动和热血。

温暖与感动常在,而世事总是几度变迁。其实从字里行间已能回忆起当年网络和碎片化阅读会如何向现实与纸媒伸手的危机感,但七年之后看来情况越发糟糕。不知不觉刷手机的时间就多了起来,比碎片化阅读更割裂的app短流推送充斥生活;喜欢的作者因为现实封笔隐身者不计其数,当年常去买书的报刊亭也在口罩时期关掉了,或者说就算开着,当年带给我快乐的漫画和杂志也停掉了不少(甚至连载本书大部分短篇的《小说绘》好像出完300期今年也要不出了来着)。

也许我长大了,也许我从来没有长大。因为总是站在这里看着过去,一抬头发现失去了当年的痕迹,只能在信息流里随波逐流,一时间迷茫不已。

好在这本书的存在能告诉我曾经看到的一切不是错觉,至少在遥远的某时某刻,有人以字为灯,点亮了一片温暖的小小宇宙。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23:14:53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52.珍珠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很短很沉重。大部分人在面对从天而降的宝物时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世间太多诱惑欺骗阿谀奉承,甚至我们会因为这份得到而失去更珍贵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23:17:09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61.燕食记
突然读回中国文学。一师一徒的成长史,时代的波澜壮阔,人与人之间扯不开的好的坏的联系,都在食物的味道中交织在一起。初时只觉晚上读来很饿,后才知食味知人,岁月悠悠,人生就是起起落落。不太满意的可能是这本书太过现实,连人坏掉的地方也是,即使知道人不可能一直完美无缺,可读到那些部分不免感叹角色糊涂,扼腕叹息。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23:17:50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72.激情耗尽
不长,但读的时间不久也完全是因为跳过了不少部分。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一位女性、一位老人在一生最后为数不多的时间,离开家人离开世俗,离开自己扮演的身份,重新寻找自我、重新与相处起来同频舒适的人建立单纯的关系、复盘人生失去之物。子女的想法是很好的对照组:流于世俗,对金钱的贪婪,习惯性为他们觉得弱势的人决定好一切,跳出以上程式便会大发雷霆迷惑不解。美中不足是整本书的翻译腔略重。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23:18:29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74.梦女
不太适合亚洲人体质的小说,部分地方读起来很怪很吃力。不厚,开了计时甚至一小时多一点就读完了,看了一些解析视频,算是半通了一些思考。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23:19:12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76.星期一,喝抹茶
普普通通治愈系,文章结构类《物语终焉》;文笔尚可,故事很甜,但部分故事的内核还是撑不起来,显得空洞。日系治愈看似相似,实际上仍然各有各的口味,部分故事实在是太过扁平化,每个契机都给人铺垫不满就强行感情爆发的程式化的感觉,没有小火慢炖温暖的烟火气,倒像用微波炉加热了的预制菜,吃两口尚可,整体真不行。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23:20:06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81.盛世繁花·散文诗歌卷
注意看又是一记回忆杀!重温童年,如深海拾珠,找到不少非常对口味而现在很少在网络平台露面的儿童文学作者,也发现一些印象深刻的散文原来真的出自名家之手。诗歌翻得比较快,但是看到顾城的《灰鹊》时,还是沉默良久。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23:20:49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84.兄弟日
因为青春时期喜欢阿悄所以当年买了这本书,后来找不到了又去收了一本。翻了两页有点后悔,因为觉得情节很老套结构也一般,文字把控也有点非专业和过时但是。越往后读越瞳孔地震——阿悄真是才女,后半段人物展开感觉什么种类的cp都能吃得到:温情骨科,欢喜冤家骨科,嫂子文学,百合文学,以及到了后半段快结束了库库开杀的青春伤痛文学,琳琅满目,瞳孔地震,内牛满面,这太全面!!不愧是搞文艺的,真会玩啊!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23:29:24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不太喜欢这个系列但以表尊重仅做记录·西湖十景系列

65.苏堤春晓
相当“现实”的一个故事:我们总有一天会放弃年少时的理想,被驯服并流俗于现实,无聊地攀比着名气、现实、异性,把所有东西放在安全与利益的天平上。突然跳楼的性工作者扯出另一段无奈的故事。整个故事里最完美而不现实的是仪维,好得太不谙世事,太概念化的女孩子。不太喜欢把女人变成男人的谈资大肆攀比的描写,但这好像在那个时代甚至在现在的某些地方也是现实,就一阵不舒服。对“苏堤”的描写不是非常突出。

66.曲院风荷
最不喜欢的一个故事,半夜看完恨不得再也不看作者的书了。郝明这个人物塑造得实在不喜欢,读下来整个感觉很漂浮很酸文假醋,白月光朱砂痣一样对比的两姐妹彼此之间关系倒是有点意思,但实在不懂到底喜欢上了这男人哪里,一度以为作者是男性,一搜才发现不是。

67.平湖秋月
整体观感尚可。怀有纯净理想之人被现实与生存拉扯挣扎的一种悲哀。徐白的人设算是最为矛盾却又现实的了,一边不忍自己想要的高山流水流于自己不喜欢的世俗,一边却又为了琴馆的生存强去附势,染上铜臭味。最单纯而因此痛苦、但反而找到了两全法而最豁达的大抵是看似精神受创的徐元了罢。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