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2:16:17 | 2020-10-2 02:27编辑
接下来我要引用一本苏联学者卡洛尔写的《积雪》里的东西,来谈论一下积雪常见的性质。雪晶有很多种命名和分类法,这个之后会讲到。根据一位日本学者(名字忘了,下次补上)的调查研究,雪晶再零下15摄氏度左右会形成最为丰富的图案。当温度非常低的时候,地面附近也会形成一些小冰晶,看起来就好像冰针是从晴空下落下来的。当温度低于零下50摄氏度时,人或着牲畜呼出的水汽会直接凝华,变成冰晶或者微小的雪花。这些细小的冰晶,相互碰撞时,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就像揉搓纸的簌簌声,或者电火花的噼啪声,亚库梯人称之为“星星的低语”。
著名的(??)冰雪学者道布罗伏尔斯基在日记里提到过,南极的冬天,内衣一脱下来里面就会结冰,是皮肤散发的水汽附着冷凝形成的。一般在温度0摄氏度左右,天气平静的时候,会形成大雪花,0.2-0.5g,有的可以到1g。然而一般的雪花非常轻,根据研究,一般的星状雪花平均质量0.0001g-0.0003g,3000-10000个雪花,才有1g的质量。然而,星状雪花比平常那种和纸差不多薄的雪花重10-15倍,而冰片比冰针要重几倍呢。深一米的积雪覆盖在一平方米的地上,就包含几十亿颗雪花。
一般来说,风速在2m/s及以上时,风就能把雪吹走,这个在旷野的路上叫做风吹雪灾害,有时会形成雪阻,破坏交通,通常用挖雪壕或者架设雪反射板来防止。由于风的原因,积雪可能会呈现:1.起伏状(又叫雪浪)2.波纹状 3.沙丘状 4.柱状等。
起伏状积雪的脊通常与盛行风向垂直而盛行风向可以帮助判断地形方位)苔原和雪原上的居民,就利用这些起伏的雪浪来判断方向,寻找道路,完成数千公里的长途跋涉。经常,由于低吹雪,积雪表面会有一层灰白色坚硬的被称为冻雪外壳的东西,晴朗严寒的天气里,由于融化再冻结形成的太阳冰壳,则是呈现灰暗色,比冻雪外壳要暗一些。雨水落在疏松的雪上,会在积雪内部形成许多深沟,沟壁上结着冰,这样冰壳上就会出现多孔的结构。如果出现鳞状冰壳,那么恭喜,春天要到了(苏联的春天比我们的冷,他们是春天)或者根据融雪情况判断),鳞片呈倾斜状排列着,隆起的一面朝向南方

忘了说一位研究雪的著名(真?)气候学家——沃耶伊科夫教授,他是世界科学界公认的,“雪的理论之父”。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03:11:41 | 2020-10-16 01:25编辑 发帖际遇
今天我们来说说和水有关的。先来说一个概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阳光下的矿泉水瓶,瓶后透过的阳光形成了一条条交错的光线,同样还有水下,阳光照射到水底,投下一片片光斑。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焦散线。焦散线是指:光经过弯曲的玻璃或者水波的反射与折射后,投射到一个表面的点状,弧形,波浪形的光线
在玻璃杯的周围,光“弹射”起来并沿着几何形状的边界形成凝聚的线条,或者沿着边缘形成光谱效果,在玻璃的投影中焦散线密集出现
焦散线的形状是以玻璃体表面的弯曲形状决定的,彩虹本质上也是焦散线。
当太阳光被水表面的波纹向下折射时,就产生了焦散效果。波浪将焦点集中在起伏不平的海床上或者水下生物的背部。焦散效果不会出现在超过约6m(20英尺)深的水下,而且这种现象只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发生。
焦散反射可以由小波浪向上反射,这一点在威尼斯建筑的向下面经常可以看到(比如拱形石门的顶部)。
同样,焦散反射也可以出现在凹陷的闪光物的内侧,比如,明亮的阳光下,空的咖啡杯的底部会出现肾形的焦散线(原理参考心脏线的参数方程)。要观察焦散效果,只需要让阳光穿透曲面玻璃,或者从金属表面反射回来,就可以轻松看到了。
(更新了一张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5 03:16:47 | 2020-10-5 03:21编辑 发帖际遇
抱歉鸽了一天,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溪流相关的研究。首先,我们还是从水面看起。但是容我先介绍一个我学过的概念和公式,概念是水力半径,是水力学中的一个专有名称,指某输水断面的过流面积与水体接触的输水管道边长(即湿周)之比与断面形状有关,常用于计算渠道隧道的输水能力。溪流属于明渠流,计算水流流速常用曼宁公式,这个就不详细介绍了,为什么要介绍这个?因为在观察流速的时候,你就可以考虑到对应的危险性,而且从粗糙度中可以判断是否适合甲壳类动物栖居
还是回到水面上来,一开始我们先讲讲静水的观察。都说水平如镜,但是只有以一个浅角观察时水面才像是一面镜子,随着角度增大,进到水里的光的百分比也增多了。(全反射)所以说,当站在水边时,抬头遥望天空,尤其是看向天际,相比之下水面颜色要深得多。因为照到水面的一部分光进入水中,没有被反射,所以浅色物体在水中颜色要深得多这个我感觉可以出个小谜题什么的)如果有大块岩石挡住了反射光线(尤其是河底的),那么颜色就会显得深得多。(很适合藏东西)另外,如果泥沙杂物多的话,反射的光更多,也就更像镜子。
一般来说,河边常常会有风(可以用比热容解释),风会带来涟漪,涟漪会扭曲倒影,但只是水平方向上的,竖直线没有被干扰,所以更多的细节会体现在竖直线上。约翰罗斯金说过:"所有水的动作拉长了反射物,然后把它们扔进混乱的竖直方向。"
水面很脏的情况下,黑色会变得浅的多或变成棕色。很多画作表现大雨后的户外,比如黄昏后的河面,刚下过大雨,河水污浊不堪,这时的反射能力最强,就像一面镜子。有一个古老的绘画准则:不要画深水上的投影。因为深水中一般有很多沉积物,沉积物多投影就会显得不够真实,而且边缘会非常模糊,因为光线被水中的物质漫反射和散射了

顺便推荐一个人和他的书,Tristan Gooley,他写的《how to read nature》《how to read water》《nature navigator》等书都很详细地介绍了他所进行的自然观察,我也从他那里学了很多(但百科中还没有引用过他写的东西,不过很快就会用到)。如果不喜欢看英文书,可以看看《水的导读》《野游观察指南》,是他的书翻译过来的名字。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6 13:37:49
今天我们来讨论山间溪流,山间溪流和低地溪流以及湖泊的流动方式不同,溪水通常清澈见底,而且由于存在高度差(梯度下降),通常流速很快,所以撞击在岩石上会水花四溅,破碎成一片片白色的水花,并且会激起很多白色泡沫。溪流极速向前,有时波纹丛生,有时漩涡密布(漩涡这个很复杂,和湍流有关,不过根据目前柯尔莫哥洛夫的理论,大的漩涡会破碎成小的漩涡,并向小漩涡供能,最终转化为耗散的能量),树枝、干草也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
如果在晴朗的日子观察小溪,就会发现水面下的颜色比水面上的颜色要丰富的多。水可以过滤颜色(在水下找东西看不清可以拿一个矿泉水瓶,透过瓶子看),水下的石头就由此变成了深色,而水面上同样的石头则正好相反(还有就是水填平了石头表面的凹陷,减少了满反射,就和拖地之后地好像变黑了一样)。1m以下的水中,颜色变得更蓝了,而水中物体的轮廓也越来越不清楚。浅滩处由于有部分没有水,还有水对光的吸收不是很多,多呈现一种暖色调。
流速很快的地方,根据伯努利定律和亨利定律,会形成很多气泡,水下有的地方颜色很深,有的则很亮,泡沫翻到水面上时,就会形成一团团的泡泡圈。这些泡泡很快就会散开不见,在广阔的海面上航行的轮船的尾迹有时也能看到这样的效果。
在山间,溪流的水位会很经常明显地跌宕起伏(由于降水的原因,水库等大型蓄水构筑物一般不会很频繁,但是以年为单位一般也会有一个大的波动,可以很明显的观察到,最高水位线与最低水位线之间基本上不长植物,光秃秃的,我们叫这个消落带)。暴雨过后,即使是晴朗的日子里,几个小时后,小溪的水位也会下降好几英寸。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02:23:44 发帖际遇
接着我们主要来说说水下的颜色。光在水中穿行,水平与竖直方向效果相同,在约5m深的水中,颜色都是差不多的单调沉闷。红光主要是在3m处被吸收完全,橙色和黄色主要是在7m左右,最后只剩一个蓝色投影,更深的地方,只剩下可见光的紫色波段和紫外线了。
一般来说为了还原水中物体的色彩,一定要使用闪光灯,闪光灯的优点是可以提升暖色调,但是又不会照的很远,一般在绘画中水下的描绘就使用的闪光灯效果。一般来说,潜水的海洋爬行动物身上主要是灰蓝绿三色,然而如果考虑淤泥,则又带上了一些棕黑色。在夏季,藻类爆发的时候,水体通常会呈现墨绿色。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02:30:51 | 2020-10-8 02:34编辑
今天我们来讲讲日光束。当空气中充斥尘埃,尤其是太阳光被云层遮挡,阳光破云而出时形成云隙光,我们可以看到壮观的景象。午后的树林,由于存在蒸腾作用,叶间也会弥漫水汽,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穿过叶隙,投射到地表,形成椭圆形的光斑。日语中称为木漏れ日(komorebi)。
一般来说,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会形成日光束:
1.在有遮蔽性很强的云彩和叶子或者一座通透性的建筑物的附近。建筑物必须挡住大部分阳光,这样背景暗下来才能看到。
2.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水汽,烟或者烟雾。
3.视线朝着太阳的方向。在空气中悬浮的较大的颗粒以小角度将光线散射,当视线从光源处挪开,就几乎看不到日光束了。
距离透过光线的缝隙越远,光线走过的路径就越长,边缘就越模糊。一般来说,这个缝隙都是不均匀的,所以立体光束的横断面也是不规则的,光束的密度和边缘形状也变换不定。
日光束对物体投影的色值影响很大,甚至超过了有光一侧的色值。
同理,也存在阴影束。阴影束通常出现在当喷气式飞机轨迹与光线平行时,将有轨迹的投影想象成有边界的暗气体束。被照亮的临近空气色值略浅,天空有薄雾的时候,才能看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02:16:52 | 2020-10-9 11:22编辑
接着上面这张图来讲,最后来讲一讲光斑,剩下的会在之后的大气光学现象中提到。
夏日的午后,阳光扫过树梢,穿过叶隙,在地上投射下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光斑。逆着光看过去,重重叠叠的绿叶仿佛也变得透明了,能看见部分脉络,这是发生了表皮下散射
这些光斑大多有着相同的形状,实际上光线呈一个锥面穿过缝隙投射过来,而地表像一把切割刀,切出了圆形或者椭圆形。这些光斑并不均匀分布,取决于顶上枝叶间缝隙,当风吹过,光斑也随之移动。如果有云彩遮挡,光斑不会立刻消失,而是会变暗。这些光斑可以看作是小孔成像的太阳的像,如果发生日食,我们就可以看到光斑缺了一块了。
说到这里,我们有了一种方法来估计日地距离。根据小孔成像原理,我们拿一张纸,让太阳光投射过小孔,在地上形成光斑。这里存在一个相似三角形,于是,只要我们知道太阳的直径,就可以由比例关系估计出日地距离,或者已知日地距离估计太阳的直径。
既然提到了树叶的观察,我们说说画家的看法。在绘画上,以前的画家其实是具有绿色偏见的,尤其是150年前。因为绿色在光照下,尤其是非自然光投射光照(舞台光之类的)下会比较吓人,旗帜也只有约16%含有绿色,而相对的居然有79%含有红色。阿瑟杜兰德就批判过绿色偏见,他斥责说画了太多的秋天景色。其实,绿色在植物上具有丰富的层次感。春末夏初,这是一年之中最为欣欣向荣的时候,叶子还没有长出柔嫩的表皮层,而且叶绿素也是黄绿色,当阳光穿过叶片,颜色并不是很令人愉快,画家们为了表现这种颜色,调制了一种叫做蔬菜绿的颜色,一种鲜亮的黄绿色,专门用来画绿叶。还有一种技法,是把粉红色或者红灰色放在调色盘上,再加上绿色。画家斯特普尔顿 卡恩斯称这种方法为走私红。
(以上为观察导论,讲了很多自然现象,接下来要正式进入观察部分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04:35:21 | 2020-10-10 16:11编辑
观察,其实我们人人都会,虽然观察以利用视觉为主,但是视力不好的人依旧可以观察,观察实际上是利用我们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析我们得到的情报,再加以推断的过程。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其他感官,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其他感官的训练,比如在国外很火的抱树运动,算是一种减压的方式,我们闭上眼睛,用手抚摸树皮,把自己内心的压力告诉树木,慢慢感受探索的感觉,就好像树木在聆听一般,其实通过这项活动,我们也可以锻炼我们的触觉,感受树皮的粗糙度,我们指尖的灵敏度也得到了训练,同理还有阅读盲文。听觉可以通过闭上眼睛通过听声音来辨位,其他的感官都可以通过削弱视觉的影响来训练,可见视觉是如此霸道,在各方面都能左右我们的思维。所以学会观察,视觉一定要利用好,我们不能泛泛地去看,而要有重点,毕竟如果视觉上摄入太多信息,我们可能会忽略来自其他感官的更重要的信息。
在战场上,曾经有一种被称为哈里森反应的现象,指的是在战场上性命危急关头,敌人射出的子弹似乎变慢了,我们射击的精度提高了,这种被称为坑道视觉,直接放弃了那些不是很重要的信息。当然这是极端例子,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信息筛选的方法。
以下是我军侦察兵教材中教的观察技巧:当我们刻意去集中视线,除非是紧要关头,往往效果不是很好,侦察员为了集中注意力,应让视线在物体上呈八字形运动,将物体包入,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单兵侦察,这对人的观察能力记忆力很有要求,其实就是观察技巧的实战应用,除此以外还有猎人,追踪者,间谍特工等,都会培训相关技能。接下来会频繁引用军事上的侦察技巧,包括追踪术和特种兵技巧。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2:40:03 | 2020-10-12 02:44编辑 发帖际遇
下面我们来讲一讲观察战术。首先还是视觉上的观察。前面提到我们很难把视线一直聚焦在一处进行观察,所以提出了单个物体八字眼动法观察。那么如果是在开阔地带,比如需要观察对方兵力部署,武器类型,或者进阶版,根据对面野战灶台数量估计人数,进而根据复杂计算算出战力,这些都是侦察兵要干的工作。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怎样减少思维的负担?美军,我军,日军的野战条令上都给出了方法。首先,我们观察是一个扇区,由于观察哨设置一般要避免有大的动作,而且望远镜镜片容易出现反光,且收光性比眼睛好,一次观察时间超过20min就会损坏眼睛,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使用望远镜时的大动作。所以,在近处,为了保证安全性,我们首先使用肉眼观察,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视野,将扇区划分成一条一条的区域(像年轮蛋糕一样),在每一区域从右到左进行观察,远处则使用望远镜。这是通过科学分析得出的观察技巧。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直线观察,首先利用简易测距术(比如跳眼法)将你与目标间的距离划分成50m为单位的线段,对这50m为单位,由于近大远小,近处我们可以沿着直线扫视,可重复,远处则使用八字眼动法。这一点来自美军的单兵作战指南。当然,也可将观察物体放在中心,由四周向中心螺旋形观察扫视
另外就是夜间观察,这是一个狙击技巧,当我们在光线昏暗的情况下观察物体,可以向左约10°左右斜视物体,这就是著名的左斜视原理,利用的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对光线敏感度的不同。

(补充说明,螺旋形观察与直线观察,还有扇形法,这些在搜索搜救上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一致纵队搜索,螺旋状搜索什么的,其原理都是搜索论数学模型,用最大发现概率衡量的。不过观察时还要考虑视觉疲劳,如果感到疲劳,注意活动眼球,转眼珠或者极目远眺都可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学院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02:07:47
不好意思鸽了两天,我们继续说点军事上的应用。不过在此声明:这可不算是泄密,都是些小技巧罢了。
夜间行军的时候是最考验观察力的时候,因为如果开了灯,有可能会被敌人侦查的飞机拍摄到,所以汽车后期一般采用防空灯,其实就是车灯灯碗遮住了上方一半,等于灯光是打在地面上的,由于地表凹凸不平,光产生了漫反射,而且由于粗糙度较大(这里说句题外话,粗糙度可以用凸起的平均高度来衡量,这也是河道粗糙度的衡量方法,思想来自水力学中的尼古拉兹实验)法线方向不是很密集(这一部分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得到了应用,BSDF模型),光线在表面有效能量损失比较大,可以减少被发现的可能。
但是,防空灯发明之前,我们只能摸黑赶路(声音这个不用担心,战场的噪声非常大,一架飞机产生的噪声完全可以掩盖一支队伍的行进声,而且还有各种炮声什么的)。于是发明了闭灯驾驶这一特技。口诀如下:走灰不走白,遇黑停下来。
1.无月光的晚上,路面为深灰色,路外为黑色。
2.有月光的时候,路面为灰白色,积水为白色,路外为灰褐色。
3.雨天的夜晚,路面为灰黑色,坑洼或泥泞地为黑色,积水为白色。
4.雪天的夜晚,车辙为灰白色,但通过较多车辆后变成灰黑色。

在灯火管制地区,如果我们要快速通行,这个技术可以尝试学一下。(虽然没什么机会用)
返回版块
123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