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二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君子和而不同
作者:王羽
宣统三年,同盟会义军于广州起事,遭清军剿杀。七十二位义士葬身黄花岗,黄兴将军孤身突围。
两广总督衙门下令:封锁广州城,只进不出,捉拿乱党。
一彪形莽汉,头顶红缨,手挎佩刀,携着一众衙役疾步而驰,百姓纷纷避让。待到四方客栈前门时,莽汉对左右道:“守在这里。”
“是,黎班头。”
班头一人上楼,寻得一扇房门,推门便闯。
房内端坐着一个洋装男子,留有髭须,正在用烤热的短刀为自己右手新受枪伤的断指削肌去腐,紧咬牙关竟未哼一声。
班头打量道:“你便是黄兴?”
“就是我。”
“如今广州全城戒严,你逃得出去么?”
“呵,死有什么好怕的?”黄兴慨然道,挺立起来,“走罢。”
“你此去就要死了,最后可有什么心愿?我兴许讲点人情便应了。”
黄兴听后一拜道:“待我死后,可否将此寄往福建闽侯?”他颤抖捧出一张纸,“我弟觉民已战死,这只是他的绝笔家书。”
黎班头见纸上染血,盖住了“与妻书”三字。班头见眼前人此番,这才终压低声音:“此事我不帮你——但我有办法逃出去。”
黄兴警觉蹙眉。
班头抱拳作揖。“黄将军信我,今晚子夜,城南门相会,”他说罢推开后窗,“我助将军出城。”
黄兴跳出窗外,一盏茶后,黎班头扯开嗓门喊起来:“快来人呐!”
自次日起,乱党黄兴便如同消失了一般。广州城里大街小巷,张贴满了悬赏令;捕头赵命众捕快手执剪子与抹布,一面严守城门,一面挨家挨户,遇男人便剪去其胡须,碰女人便抹去其粉饰,生怕乱党乔装出逃。最后,也未见其踪影。捕头赵望着城门出城的方向说道:“固若金汤的城防啊,除非有内奸……”
这日天未明,广州知府衙门外的登闻鼓震天响。公堂内差人出来查探,四下无人,只见鼓面上钉着一折信函,其上写着:乱党黄兴系衙役黎班头相助脱逃。
捕头赵率众,连夜将黎班头缉拿下狱,当众鞭打,惊得牢里其他犯人不敢出声。
“黎班头,你我同在府衙当差,莫要为难哥哥。”捕头赵举着揭发信道。
黎班头咽一口血,嘿嘿道:“告诉弟弟我,是谁揭发的此事?”
“此事你便是要承认了?”捕头收起信函,“但有一点哥哥不明白,广州城戒备森严,你如何有能耐送乱党出城?”
黎班头哈哈大笑:“哥哥固然是亲自设岗,但我也自有我的法子。你可记得四天前……”
四天前子夜,捕头赵当班镇守南城门。忽地附近内街一处锣声喧天,不久后开始人声嘈杂。早已宵禁了,那些人吵闹什么?捕头赵带着捕快前去。
“你们怎地都跑上街了?”
街坊道:“方才有人鸣锣,喊失火了!”
捕头扫一眼黑沉沉成片的屋舍,厉声骂道:“哪里有失火!”他又望望南城门,现下这里人多势众,那城门处倒显得空虚了。
“那是有人谎报火情?”众街坊道。
捕头赵心烦意乱:“你们都违反了宵禁,都给我抓起来!”他说罢紧往城门回赶。
调虎离山,捕头赵忆起了那晚的事。“你为何要救革命党?”
“哈哈,我虽是一介武夫,但我懂,想救中国的人不该杀。不管洋务派、维新派还是革命党,都在想救中国。救下黄兴将军,”黎班头面部青筋盘虬,大喊,“便希望是为中国救下一条出路!”
广州府递交了黄兴出逃的公文后,取消了戒严令。
黎班头被定为乱党奸细,叛国问斩。
那晚因乱党谎报火情而触犯宵禁的人,被撤销罪状,全部开释。众人蓬头垢面,向家而行。
待到内街后,有一人未停步,继续前行。南城门已无哨岗,他过得城门,出了广州城。城外土路上有撕下的通缉令,被一股风扬起,这人伸出手隔空抓住,伸出的是断指的右手。
他想到——
黎班头那晚对他说:“如今广州城,只有监牢里是通缉令和盘查都到不了的地方。”
他又想到——
“之后我有法子让他们释放监牢里的人,并取消戒严。”
“什么法子?”
黎班头便不再答了。
他最后想到——黎班头受刑时大声呼喊的,许就是在对当时身在监牢的他喊的。
他转身向北拜首:“黄兴定不辜负,为中国杀出一条血路!”
(全文完;字数:1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