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感想如下: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牛X
好爽我一直都想这么干了
666666666666666666666
(我认真的,真的是这么想的)
来客观地说一下。
根据本文作者本人的说法,这篇文章是反推理。反推理这个概念挺模糊的,在我的理解里是跳过密室推理环节直接曲线救国抓凶手。但我不了解这个概念呀,也不好做评价吖,会被骂的 于是我乖乖地去百度了。
百度完,我看到一个我比较认同的说法(摘自豆瓣,原网页 https://www.douban.com/note/572028455/ )引用 在序的结尾,试图简单诠释这个概念的傅博先生称:“也许,作者是因为对原本具有劝善惩恶内涵的推理小说具有异见,想写一部‘反’推理小说的小说,遂将人之死,尤其是不合理的杀人,当作游戏处理,以诙谐、幽默、玩笑笔谈他人之死的严肃事实,并自创一词。将这种不谨慎的小说称为‘反推理小说’也说不定。”在遣词上便可以看出傅博先生实在也不想对这个毫无存在感的词汇加以定义。不过至少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这个词汇。
(侵权删,不过我觉得没人会管的)
这说法与楼主的文章不谋而合,也可看出楼主阅读量之大(我没听说过《献给虚无的供物》这本书,是不是我书读多了读傻了)。
从第六部分揭示前五部分都是文中的作者鬼谷所写的小说内容(这一点的根据是第六部分的两句话“那要是有人泄底呢”“他应该做不到”,再结合前文),并且用鬼谷和清野的对话阐明自己对新时代新的推理小说写法的追求。还可以理解为对亘古不变的那几种动机、老套庸俗的那几种诡计、题材的反感(虽然文章用的也是密室的说)。
我觉得也该切入重点了。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是幽默、轻狂和讽刺,但讽刺的是,最大的缺点来自于最大的优点。我尝试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篇文章了,可是无论用哪种眼光去看,我都觉得由于“最大的优点”,这篇文章没爆点……如果有人说第六部分是反转,我就会说:那部分啊,揭示“以上均是小说中的小说”的力度由于幽默讽刺的缘故被削减了不少,几乎难以有冲击力,况且那部分我觉得作者是想说自己追求创新吧……如果不是的话我就要提醒作者:揭示反转和抒发情感挤的太紧,重心会偏哦。
但是,如果有人说凶手来自首那里……我不敢断言,原因是反推理这一概念的模糊。如果按上面我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跳过密室曲线救国)的话,那里确实有爆点——密室居然忽略了还行、凶手这动机是泄底还行。如果你觉得这点冲击力不够,你往后看——这是小说中的小说。
可如果“反推理”按照豆瓣那位用户的说法:引用 首先,反推理小说一定是推理小说,这就要求反推理小说应当包含所有或者一部分推理小说应当拥有的独特结构或者元素。
其次,反推理小说应当如三大奇书一样对原推理小说的结构做某种试验性质的调整或者颠覆。
第三,反推理小说的成书目的是否定推理小说的。“反推理”否定的应当是推理小说中一直不变的某些观念:诸如“神圣的侦探”与“唯一的真相”,或者是“无所不能的演绎法”与“被称为‘推理圣经’的准则与戒条”,甚至是“绝对的正义与邪恶”等等。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把《特伦特最后一案》定义成反推理小说的原因所在。
这篇文章爆点没有,亮点倒是有。作者如这位豆瓣用户所言,对推理小说固有的格式作了转变——先出凶手,再开始解密室,然而密室没解出来。(这里我有个疑惑,楼主说没有解释密室的话也不影响,那我是不是不该按照这个说法去评论呢?说多了怕大家懵圈,我也不问了,我也快懵了。)而且这也确实是推理小说(不过严格来说本文不算小说……权当做小说评论好了)。而且,本文也确实满足最后一条——本文并没有绝对的善恶。可能你觉得泄底错了,也可能你觉得因为泄底就杀人不对,不管怎样,它有否定绝对善恶的意味。
(说这么多各位是不是已经懵了……会觉得“这人在说什么啊”之类的的话,请仔细看看吧,因为我说的已经足够详细、容易理解了。)
个人有个人的想法,各位开心就好。反正我整个人现在已经傻了,我在说什么啊淦我要去看美剧啊放我走我停不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