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8-7-31 15: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拜读过森博嗣的《全部成为F》后,就对森博嗣的书怀有特别大的期待,而这本书也没有让我失望。本书是S&M即犀川&萌绘系列的第二本,延续了森博嗣在的理工科风格,让我这个工科生读起来倍感亲切。

其实起这个标题是不太妥当的,它并不能概括这个故事或者说那个绝妙的诡计,但又觉得它很合适,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我以为这句话就是真相背后的故事的最好的概括。高学位的学者们的生死角逐,起因让人瞠目结舌,但想想近日多所高校曝出的丑闻,似乎文中的这个故事与现实相比,倒一点也并不夸张,也不知道,这个社会何时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者,每一位学者,何时才能先学会德行后深究学问。前几日和多年不见的朋友们见面,谈起即使是在我们这一代,品德教育仍是极为缺乏的,虽然小学就有一门课名曰思想品德教育,但真正讲入孩子们心里的又有多少呢?也许是我没有认真听讲,现在回想起来,除了这门课的名字,对它没有一点残留的印象。

引用
知道学问是不可靠的,这才是学问的开始。在考试中取得满分的时候,才知道学问是靠不住的……这正是学问的开始。

因为读过《全部成为F》,心里总是不自觉地会做一个比较。与《全部成为F》(以下以《F》代称),《F》更具有故事性,从头到尾读完会有一种惊叹于整个故事设定而陷入一种我作为读者我并不能做出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却会为作者的整个讲述所折服。而本书我以为是更侧重诡计的,也就是“密室”,两具尸体几乎是同时被发现在相邻的房间,而房间的状态却令人匪夷所思,在场的聚会又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时机完成犯罪,是的,又是聚会(笑),迷恋推理小说的读者们都熟悉这样一种模式,但凡聚会,必有死亡。不过这个聚会要更为特别一些,参加的人们本来就是朝夕相处在实验室,并且这样的聚会并不是偶然为之,也即几乎是一种习惯。而这个密室的独特之处在于,由于“极地研”这个研究所是在实验时时处于一种低温状态,对于犯案和判断尸体的死亡时间来说都是个考验,更进一步地是,在聚会前进行的实验完全是在众人的监视下进行,每一步操作都是通过教授们的指令完成,而整个实验过程也由其他人通过监视器进行监视,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人由作案的可能。因为以诡计为重,也就注定了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的描述是针对于这个密室,同时也针对于不同人在不同的线索发现的前后对这个密室的可能性的猜测,对于寻求答案心切的读者而言,这一部分可能略显枯燥,但对于热衷各种密室诡计的读者而言,恐怕是大饱眼福,自己的内心也在暗暗做一个假设,我的手法是不是可以实现这个密室呢?是不是我的手法可以完成这个诡计呢?

随着调查的展开,没想到又出现了一具尸体,让整个案情更加扑朔迷离,似乎密室的背后不是那么简单的故事。读到这时,心里也开始有了怀疑对象,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怀疑对象又成了下一个死者。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真的是这样吗?这些在旁人眼里在研究室里做着实验的学者们到底经历了什么,上演着怎样的一出生死戏剧?

和《F》把故事背景设立在一个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研究所不同,本书的故事发生在大学的研究所里,这一点让我很自然地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里面的人物设定也容易在生活里找到影子。虽然我还只是个啥都不会的本科生,也没有真正见过研究生的实验和研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但看到森博嗣对于研究生和教授们的状态的描写还是会有一种深深的共鸣,尤其是在后文作为一条较为关键的线索的UNIX系统ROOT权限归属这对于刚接触Linux系统不久的我来说,读到此处,真是会心一笑。惊讶于森博嗣能用理工科的笔调来描述案情,却同时又以哲学家的深度来揭露社会。而穿插于整个S&M系列的犀川和萌绘二人的关系更是把不善言辞的学者心里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冰冷的密室,冷却不了怒火中烧。学者们的生死戏剧,让人叹惋。

纵使千思万虑,以为万全之策,终难料所有。可亡人不再。


------华丽的分割线-------
昨晚读完此书,鉴于昨天被泄底了两本推理经典,今日写此文小心翼翼,发现不泄底真的是很难写啊啊啊啊,可能还是轻微泄底了。。。各位请多见谅
| 发表于 2018-7-31 16: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趁着暑假,去看看楼主说的书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8-7-31 18:04:2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遇到了喜欢森老师的同好了,开森!
私以为,本作比起《F》还是有些逊色。作为创新密室,在我心目中《F》神作无疑,诡计是浪漫到极点也严谨到极点的——一句话,从动机到诡计,《F》是真正的天才才能做下的密室,而《冰冷》的核诡被我一介庸人猜到……不过解谜过程也很不错,除了千斤顶那个,其余伪解答也都有意思。据说森boss本打算把《冰冷》当成犀川萌绘系列第一作,还好没有。
很难说清森老师的书最吸引我的到底是什么。是理工科的诡计?是深沉的哲学思考?是严谨的设定?还是犀川和萌绘的CP八卦?(划掉)
好吧都是,少了一点就不是森老师。科研所、实验室,这些地方应该是理性到极点的,但由于跟我们的生活距离太远,它们反而有种科幻般的不真实。可能这种处理折射出了森老师对于尖端知识的态度:在信任与怀疑之间犹豫着提起笔——
结果,写出来了诗意。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18-7-31 18: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F和冰冷密室吖..十几年前看过..
话说今天才在看他的书..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