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巴纳姆效应
查看:
2417
|
回复:
5
[知识科普]
巴纳姆效应
简洁模式
64439
发表于 2018-7-19 01:34:32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巴纳姆效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网上的很多心理测试题都是具有这个效应的特点的,像看一张图或者分辨一个东西,就可以看出你是什么类型的人之类的,这些都是不怎么准确的。(做题的测试题会准确一些)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家弗拉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弗拉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关于巴纳姆语句,我记得有一个吐槽,网友们把这类的话,称之为“怎么说都像自己系列”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随便说一句,这个问卷的英文缩写是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很多东西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实际上面对巴纳姆效应,只需要可以正确的自我认知就可以了。虽然这蛮难的,但是人是在不断的学习的,最终把自己现在做不到的做到。
————————————————————
作为萌新的我瑟瑟发抖(大夏天的真冷啊)
64409
发表于 2018-7-19 12:44:07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赞一个
65532
发表于 2018-7-21 09:07:43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不错。。。。
58382
发表于 2018-7-22 10:00:55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很有趣的样子
88052
发表于 2019-6-1 21:48:08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长知识……
90982
发表于 2019-6-2 14:38:33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对自己准确而科学的自我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返回版块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逻辑学院
原创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