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0|回复: 43

[原创短篇] 【第五届推倒高考作文】B612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18-7-8 19:12:39 发帖际遇
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本篇小说
引用
【全国卷Ⅱ】对战机的防护
(适用地区: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jiang、西zang、海南)
二战期间战斗机防护,多数人认为,应该在机身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护。但有一位专家认为,应该注意防护弹痕少的地方。如果这部分有重创,后果会非常严重。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请考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段作文。


B612

       凝视脚下环旋的阶梯,晕眩感仍一如既往地袭来。除开电筒散射的微弱荧光,周围一切,都被浓稠的黯吞噬殆尽。我想拒绝,却终不敌那无形指引,于是蓄集全部勇气,右转,飞速逃离。六层楼,一百九十二级阶梯,似乎永远难以穷尽。之后,就是早已预料的趔趄,随着梯级崩塌一脚踩空。就这样周身一颤,骤然惊醒,再无眠意。
       “5:58,看来还要早一点呢……”
黯篇
       “一个帅气男生托我送给你的哦。”将糕点盒递过去的一瞬,萦绕脑海的,仍是昨晚场景。
       “祝你好运。”学长收好工具,把我委托的糕点盒交还,轻吐一句,上扬的嘴角勾起一抹神秘。是嘲笑,抑或是赞许?
       细细甄视最后两粒,幸而表面与其它十三个糕点无异,夹心并未溢出,整个宛同精美的工艺品,浑圆的轮廓在光暗交叠下渐次明晰。叶影飘摇,孤枝兀立,而拂煦清风微和璀璨繁星,交相辉映。
       手中重量缓然轻释,朦胧中一句“谢谢你”,应该又是浅笑低吟。钦慕,交合复杂思绪,犹存于心。清晨六时的闹钟,确保她准时赶上大学校园图书馆的空场。左转,B612,靠窗。最常坐的位置,也正契合未泯的童话幻想。之后,沏一盏清菊,对淡烟疏影,铺书提笔,至夜阑星稀。两个时段,中午,傍晚,亦是独上天台,临风倚栏,略事休憩。她确有一种气场,毫端蕴秀,口齿噙香,却仿佛带着拒人千里的寒霜。
       曾数次到图书馆夜习,却终因莫名的恐惧放弃。自此,不论何时,至迟下午五时离馆,再无延宕。然深夜举目,黑影幢幢的教学楼幻作幽灵,六楼微渗的明光,是她的眼睛。
       一直将她奉为完美,直至不久前的发现。
      现在,5:45的闹铃,已经换成持续时间更长的铃音。自从寝室其他专业的两个同学考完搬回本部,这一铃音就从未被关停。我也许猜出了其中原因,但亦无法确定。
      幸而这盒丸状糕点外形同一,看她按序拿起一个,我终于放下最后一丝顾虑。
      室友关系,仅此而已。
      终应如此,若亲手让美陨瘗,虽即瑰丽,亦是悲剧。
      那,还有两个星期。
荧篇
      轻咬一口,糕点里逸散出杏仁与薄荷的香气,清淡而馥郁。
      “承包了我半个月的晚饭呢。”未等她开口,我续接下去,避开盈笑的双眸,望向飘渺的暮景。只因这显然是她想说的下句。
      前日,夜晚11点的光景,回寝室收好滑落桌沿的病历,然不意,放回书架的一瞬,木阁轻摇,隔间掉下一个小本,一张纸页携着娟秀的字迹,翩跹,飘落于地。
      拾起,散落的化学式就这样映入眼帘,KCN、CCl4、AS2O3、KCN。最后的字符,还画上了醒目的圈。移目,是六层教学楼简图,定位标识位于下方。向上,B612,靠窗。
      熄灯铃响,暗寂非常。
      半月之后,即是考试,6月12日,也许,会是这样。
终章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凭栏而立,夕阳余晖下,犹现一副得意神气。
      “只是可惜了这么唯美的一句话。”挂断电话,小口啜饮杯里的绿豆沙汁。“也还算有些预感。”
      “是被你妈骂了吧,活该只睡六个小时。‘呐,娃啊,每天别起那么早,医生说你的温度要是再那么低,这病就别想好了。还有,注意内火,多吃点凉性食物……’”话题被故意转移,下接一段喋喋不休的模仿。
      再无插话,只从包内拿出那盒丸糕,迎光而视,荧&黯的雕刻浮现于上,暮霭融入火烧云的余韵,和着黄昏六点时钟的敲响。
      “这个算是留给你自己的。”最后一只丸糕终被拿出。“如果不是你,也不必费尽心思地调闹钟。”
      “今天也是最后一次在这里见到你了吧?在B612,也在这里。”
      “向来只注重第一眼的臆断,却总是忽视,理性分析的效力。”
      “What is important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就像那花圃里的玫瑰一样,纵不解语,如若经心,仍能识其殊异。”
      就像那假想的氰化钾一样,即使不经检验,亦同朝露,缥缈虚无。
      “早点回去吧,不管何方,B612从来都是一样。”
      “但我还是很在意,那张纸,或许我又知道?”
      停步,微颦,默然无语。
      All about Baker Street.

以上,全文共1471字
1人评分
+10 破案经验 +10 英镑 +5 原创度 +2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19:12:45 | 2018-7-9 10:05编辑
    沙发是我的(没人跟你抢)……
    以下分析:
    首先致敬《小王子》(镇楼)
    先说一下切题问题:《小王子》里的金句:What is important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文内:原以为可能发生的一切都没有发生,既是信任,也是摈弃表面臆断,理性分析的结果。

    按要求捋一捋:
    首先,荧和黯是两个女孩的名字。
    故事也很简单:荧每天早上卡点帮黯设闹钟,而荧的体质不允许她长时间睡眠不足,因此黯把蒸糕送给荧作为答谢(你看少一张纸能省多少事)。
    其中无限接近透明的推理元素:
    1.开头的两段:据后文可以推断那段梦境为黯所有。黯很可能在晚上从图书馆B612下来时收到过惊吓,导致摔跤,甚至是受伤,因而留下了心理阴影。而第二段话是荧所说,以前闹钟设的是6:00,后来因为提早,改成5:45。
    2.给荧送东西的男孩子问题:这个肯定不是男孩子送的啦。就是黯为了找借口撒的一个低级的谎,结果被荧一眼看穿。按照荧的性格,她不会收不认识的男孩子的东西,这样的人设也不会认识太多人。所以她说的是“谢谢你”,而不是“替我谢谢他。”
    3.黯知道荧上火/或者是其他病的原因:荧每天喝的菊花茶和绿豆沙是一个提示。之后黯看到荧的病历(虽然还没看完荧就回来了),知道了荧的体质问题,所以送给荧的是杏仁薄荷蒸糕,蒸杏仁和薄荷都偏凉性。还有就是荧的名字也暗含“火”(这句话可以掐掉……)。
    4.荧看到纸条也没有起疑的原因:
    (1)虽然KCN的气味可以用杏仁和薄荷掩盖掉(万年老梗),但是氰化钾不是想弄到就能弄到的。
    (2)寝室一共只剩两个人,KCN是食用后立即就能致死的剧毒,那么如果出事,黯肯定是第一嫌疑人,黯没有足够的动机,也不会这么傻。
    (3)处理后的蒸糕周围多少有点碎屑,这个只要翻开看看心理就有数了……
    (4)仔细数一下,教学楼一共是7层哦。
    (5)最后我们要相信,学校还是相当安全的……
    5.迁校问题:考试完后迁回本部,6月12日考试,那么不能再次到B612也是情理之中。

    以上梳理完毕:最后一道思考题——所以那张纸到底是什么?(答案:广告,真心不用管)
    如果真要弄清楚的话:以下是相当于直接告诉答案的提示——94、95、97、100、101
    这个,看出来不要明说,不然尬到爆……

    第一次尝试这种文体,如有不足,望明确指出^_^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7-8 22:41:06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情景意境刻画得很好,文笔很有渲染力,但推理元素在哪里,可能是我没看出来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7-8 22:43:51 | 发自安卓客户端
    文笔和布局真真得好,疯狂打call.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7-8 22:57:14 | 发自安卓客户端
    看不懂 逼格很高的样子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7-8 23:00:03 | 发自安卓客户端
    看不懂,就知道文笔很好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7-8 23:04:13 | 发自安卓客户端
    666,表示作文渣渣想拜师了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7-8 23:15:3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好巧,我这两天正在构思上海卷的,也会借鉴到小王子中的一句话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7-10 17:43:17 | 发自安卓客户端
    看着有点晕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18-7-12 11:52:55 | 来自小霸王手机
    发现自己被点名了……那我就来说一说吧。这篇文章初看之下,第一感觉是文笔不错,看到中间部分,就在想“这到底是在写什么”……剧情太跳跃了,要说是意识流写法吧,又并不是意识流,所以看得比较混乱?究其原因,应该是内核和框架并不清晰的缘故。如果要靠作者自己来“捋一捋”才能帮助读者看懂写的是什么,实际上是比较失败了。一段文本就应该专注于在文本本身去让读者理解,而不是用类似“作者”解读的方式。在文学理论中,文学创作的完整过程,是包含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环节的,所以才会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作者用“作者解读”帮助读者看懂文章,实际上是剥夺了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劳动,整个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不完整的,不完整,自然就无法完全体现文本的价值;同时,这也是作者创作这一环节的缺陷,需要作者自己去做解读才可能领读者入门,这样的文本在构造时,逻辑和起承转合就肯定是有缺陷的。楼主散文式的写法和风格并不是问题,但场景过于碎片化,容易让人产生凌乱感觉,可以尝试将内核提炼出来,多用一点起承转合把让场景能互相承接起来。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