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新概念推理〕一·推理是什么
查看:
1644
|
回复:
5
[推理资料]
〔新概念推理〕一·推理是什么
简洁模式
62811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8-6-30 23:10:44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推理 (Reasoning)是“使用理智从某些前提(Premises)产生 结论”的行动。以下三种推理是属于哲学、逻辑、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学门所感兴趣的领域。
〔推理〕
1. [Examine and put in order]∶推究整理。
辞趣过诞,意旨迂阔,推理陈迹,恨为繁冗。——南朝梁·肖绮《拾遗记》
2. [Speculate]∶通过对一主题或材料的再三考查,而且通常不经实验证明或引入新资料而引申出概念或理论。
3. [Inference;Reasoning]∶逻辑学名词。通过一个或几个被认为是正确的陈述、声明或判断达到另一真理的行动,而这真理被相信是从前面的陈述、声明或判断中得出的直接推理。
1. 尊重理义。
汉·刘向 《列女传·鲁义姑姊》:“齐君攻 鲁 ,义姑有节,见军走山,弃子抱侄。 齐 将问之,贤其推理。号妇为义, 齐 兵遂止。” 唐崔湜《襄阳早秋寄岑侍郎》诗:“体道徒推理,防身终昧微。”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三:“乐天不忧,知命也;推理安常,委命也。”
2. 推究整理。
南朝·梁 萧绮 《<拾遗记>序》:“辞趣过诞,意旨迂阔,推理陈迹,恨为繁冗。”
3. 逻辑学名词。从已知的前提推出新的结论。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名家言者,其繁重博杂似北学,其推理俶诡似南学。”王西彦《病人》:“抽象的思索和凭空的推理,只有跟实际生活相对照,才能显出它的空虚无用。”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考察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而只根据部分对象作出的推理,不一定完全可靠。
思维形式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对特定对象进行反映的基本方式,即概念、判断、推理。思维的基本规律是指思维形式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即用概念组成判断,用判断组成推理的规律。它有4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简单的逻辑方法是指,在认识事物的简单性质和关系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形式有关的一些逻辑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去形成明确的概念,作出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学习形式逻辑知识,可以指导我们正确进行思维,准确、有条理地表达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用来检查和发现逻辑错误,辨别是非。同时,学习形式逻辑还有利于掌握各科知识,有助于将来从事各项工作。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是形式逻辑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工具论就没有形式逻辑。
中国先秦
詹何,战国时道家,哲学家。继承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重生”必然“轻利”,反对纵欲自恣的行为。道家思想。善术数,传说坐于家中,能知门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韩非子曾批评他坐在房子里闻牛鸣而推测其形状,是“无缘而妄意度”的愚蠢行为。《吕氏春秋·重言》曾提到他:“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詹何是个擅长推理的先秦思想家,其“不出户,知天下”的推理能力比老子还略胜一筹。而韩非子强调观察,贬低推理,因而故意把詹何丑化。
詹何是继续杨朱、子华子后又一位杨朱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并不是浅薄简单的“自私自利”。他们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他们“贵生”、“全生”的观点,对稍后的庄周很有启发。
[单调和非单调]
单调:传统的逻辑系统实际上作的是 单调推理,加进系统的新知识(信念)必须与已有的知识(信念)相一致,不引起矛盾。所以,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系统内含的知识有增无减,这就是所谓的单调性。单调性的优点在于:
(1)加入新命题时不需审查与系统原有知识的相容性,因为这些新命题只能是已有知识的逻辑推理结果,不可能引起矛盾。换言之,加入的新命题必定是永真的。
(2)不需要记忆推导过程。因为推导的结论永远不会失败,不存在事后审查推导过程的需求问题。
这两点使定理证明技术能简单而有效地应用。但众所周知,真实世界充斥了不完全信息和不断变化的状况,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求不断应用并不保证正确的假设。即使对于一个较简单的问题求解任务,也常常难以找到一组一致性的逻辑公式来表示,就是找到,也不能保证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一致性。所以,放宽传统逻辑系统的限制到允许包含假设是必要的。假设可作为推理的依据,但在推理过程中,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可能到头来会发现原先所作的假设不正确,应予删除,从而造成推理的非单调性;即新知识(事实)的加入会引起已有知识(假设以及基于假设的推理结果)的删除。由此,传统的定理证明和逻辑演绎技术就不再适用,必须开拓面向非单调推理的概念、方法和技术。
非单调:很少有这样完美的信息系统,在处理过程中拥有所需的一切信息。在缺乏信息时,一个有效的作法就是根据已有信息和经验作有益的猜测,只要不发现反面的证据。构造这些猜测的过程称为缺省推理。例如,在美国第一次应邀去朋友家作客,应带礼物,但不了解朋友喜欢什么样的礼物,这时可以根据常识进行猜测,如:鲜花总是受欢迎的。实践证明,根据常识行事往往正确。但常识不等于真理,有可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出错,尽管可能性较小。例如当你带着鲜花到朋友家,可能发现主人由于对花过敏,见了直打喷嚏,显然这时常识出了错,若你带着备用礼品的话,就应立即改送备用礼品。
上述例子属于一种常见的缺省推理。最有可能的选择。意指,若已知在一组可选事物中必有一个为真,则在缺乏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应该选择最有可能的一个。如因为大多数人喜欢花,所以会朋友一般首选送花。另一种重要类型的缺省推理是限制(Circumscription),其将满足某特性的对象,限制为仅是从基本信念可以推导出满足的那些对象。例如,设想当前的任务是划船渡河,许多不利的条件:缺少船桨、船漏、船搁浅在泥沙中等,都会阻止划船渡河的成功。如果我们仔细考虑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所有不利因素和其解决办法,岂不是杞人忧天,永远也不能实施划船渡河?正确的做法是只须考虑实际上明显存在的不利条件即可,其余的只当不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快速决定是否利用船和怎样利用船。例如,我们发现船漏,但不严重,就会决定采用一定的措施堵漏,并立即用其渡河。总之,限制推理把应考虑的因素限制在易于清晰证明的范围内。在上例中,没有直接的证据指示船不能用,就可视为船可用。
让我们来观察缺省推理的一个精确的形式定义。
设:
x--某个信念(可表示为一阶逻辑语句),
y--x为假时才为真的某结论;
则可以将缺省推理定义为以下三种:
定义1:若不知道存在x,则有结论y;
定义2:若不能证明x,则有结论y;
定义3:若不能在某个给定的时间期限内证明x,则有结论y。
这三个定义汇总起来意指:若无x为真的迹象,则认为y是真。注意,这三个定义一个比一个更放松其适用范围。从计算机实现的角度,所谓"知道"意指信念x显式存储于知识库(信念数据库);这太狭义了,因为知识库只存储世界描述的极小部分,其余必须从已知部分推出。第二个定义将适用范围放松到x能否被证明;遗憾的是,x能否被证明并不是逻辑系统保证可判定的。为了防止证明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第三个定义给证明花费的时间规定了允许的期限。
需要非单调推理的理由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不完全信息的出现要求缺省推理。正如上面所述,缺省推理是非单调推理的典型表现。
(2)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必须用变化的知识库加以描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即使能获得关于问题求解的全部知识,也不能持久;当然变化仅涉及局部事物,其它的不变,这就是所谓的框架问题(Frame Problem)。解决的办法是取消那些已经变得不精确的知识,代之以另一些更精确的知识。这就是说,在增加逻辑语句到知识库的同时也删除原有的语句,从而导致非单调推理。
(3)产生一个问题的完全解答或许要求关于部分解答的暂时性假设。有些问题求解系统虽然不存在上述两方面问题,但为了促进求解,往往也需要加进一些假设作为试探性的部分解答。这些假设可能不正确,需要在以后发现时加以修改或删除,从而形成非单调推理。
作为第三类需求的例子,让我们来观察一个为三个忙人安排会议时间的问题求解任务。解决此问题十分简单,可以先假设会议在某个具体日期举行,比如星期三,并将此假设作为部分解答存储于知识库;然后再查这一天三人是否有相容的会议参与时间,若出现冲突,则取消此假设,改用另一天作为假设的会议日期,这显然是一个非单调推理,可用带回溯的树搜索来处理(图7.2)。整个搜索过程可视为一个约束满足问题求解,需要满足的约束有两个:会议举行时三个忙人都有空,会议举行时具有可用的会议室。问题的求解可从决定会议举行日期开始,由于不存在某天最好的理由,可随机决定星期三。然后检查前一个约束能否满足,结果发现三个忙人每天下午两点均有时间参加会议。再检查后一个约束能否满足,不巧得很,星期三下午两点无会议室可供使用。由此,推理失败,回溯到选日期的决策点,并撤消星期三举行会议的假设和部分解答"下午两点有时间"。继而作新假设"会议于星期二举行",再重新推理,结果成功。
[学术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各个行业的文化和资本累计,推理这个词的意义也在逐渐地被扩大化。也许在现有的网络论坛中发现我们已经不再纠结于“推理”这个词的内在意义,但是,在时代的作用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这上面下工夫。推理的学术含义,即学术推理。来自于这个词的根本——它是理性世界的产物,是极符合科学的一种象征,不带一丝幻想,不带一点艺术感。它所要求的极严密的逻辑性,被学者们奉为是带动世界发展最有利的手段。
(1)事件必定有其原因,事件背后必定有其真相。这是网络论坛上所传出来的一句不可逆的学术性言语。有学者带有这样的观点,对历史上某个事件进行分析,不单单是单纯的了解这个事件背后的故事,他们分析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这样的历史事件。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众所周知,萨拉热窝事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不是这个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早已有历史学者在其中),而是,这个事件凭着什么条件,又因为一些什么临时的改变,加上哪些人的一些什么样的决定,成为了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并且,他们在不断分析着,这个事件,是否有可以被替换的必要。将这样的分析手段运用到今天。我们可以以这样的学术思维对这个事件尝试“推理”,必定能得到更多你以前没有发现的答案。
(2)通过推理学术性思维,甚至可以确定人类未来发展的明细。这样的语句,大家会认为这难道就是传说中那不靠谱的预言技术?但回顾前言,学者们所想要了解的,可不是什么玛雅人那种含糊之言。简单一个例子说明,假设我们今天,乘上了一辆非法运行的长途汽车。那么学者们也许就会这样分析,先行了解长途汽车的路线,然后了解地理状况,了解司机的日常开车习惯,了解司机的开车水平是个什么概念,了解到运行公司的种种明细,了解该车乘客的身体或文化素质,了解到出发时间等等一系列相关数据之后。他们或许就能够以100%肯定的语气说出,我们中的谁,会在汽车开到哪个位置出现晕车现象,或者我们中的谁会要求在半途中停车小便,亦或者乘客中间,会有谁突然晕倒,或许会得出,当我们行进到某个位置时,山路会崩塌,或许是当汽车行进到某个距离时,司机会突然反戈,造成危害。或者,他们会分析出更多我所没有介绍的可能,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分析将会精准到等同于事实的地步。
推理是一个大项目。它或多或少的包含了:文化,军事,宗教,科技,心理,医学,历史等。甚至是说,这样简单的两个字,在学术上,可能包含了整个人类世界已经、或正在、或暂未发生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细节。我们可能会在之前的接触中,说出真相只有一个这句话,但是,当这样的学术意义变的更为重要之后,未来的某天,我们也许会改口言说:真相还未发生。
[语言形式]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例如“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所以,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段话就是一个推理。其中“客观规律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是两个已知的判断,从这两个判断推出“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一个新的判断。任何一个推理都包含已知判断、新的判断和一定的推理形式。作为推理的已知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推出新的判断叫结论。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理由与推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推理与概念、判断一样,同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推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
常用“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此”、“由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等作为推理的系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图片或附件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加入学院
60398
发表于 2018-6-30 23:19:37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我发现,我真的,好像,当一个侦探呐
63097
发表于 2018-7-1 06:37:13
百度上搜的好像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53384
发表于 2018-7-1 18:49:08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了解完毕
返回版块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灌水闲聊
贝克街相馆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