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学简史
早期——人类发现毒药是一种偶然,可能是在做饭的时候发现了某些植物含有剧毒。然而具有毒药知识的人在那个时候被尊为是部落的术士。
第一份下毒杀人的记录出现在基督时代的罗马帝国,但在之前,印度人、中国人、希腊人、埃及人早已开始使用毒药。
埃及艳后就用奴隶来实验天仙子、颠茄和亚萨普蛇毒(最后其自杀所选用的蛇)。甚至在很多国家有人一点一点的增加毒药的食用量,以达到对它们的免疫,例如在大仲马笔下的《基度山伯爵》中有类似的描写。
中世纪——很多15、16、17世纪的毒药已经消失了。那个时期最常见的下毒方法是在酒中或食物中,因为那时期的食物采用大量的香料,已至无法品尝出毒药的味道,所以专门的试毒者也出现了。
15世纪意大利的波几亚家族是最出名的下毒家族,几乎家族中人人掌握这种杀人方法。一位名为凯瑟琳德梅迪奇的意大利公主嫁往法国,从此神秘的死亡开始出现,以后极为流行的砒霜开始盛行起来。因此,法语中的“意大利的”一词成为“下毒”的代名词。这位公主还擅长使用在新大陆发现的尼古丁谋杀家族的政敌,或是把砒霜喂给蟾蜍,再从其尸体上提取毒素。
还有几位著名的用毒专家:安东尼伊西里,可以用毒药控制被害者的死亡时间;拉芳欣,路易十四的宫廷香水师,宫廷众多的贵族死于她的手下;玛丽多培亚,利用下毒取得家产,并在医院的病人身上实验,最后死于实验中。
近代——毒药的正式研究开始于19世纪早期,标志是生理学家克劳德伯纳得研究马钱子的药效。被公认的现代毒药学奠基人奥菲拉所写的《毒药的特性》于1814年出版。到了1830年,几乎所有的的无机化学物的成分都能通过化学分析的方式而得知,但是用这种方法不能分析出有机毒药。比利时化学家让塞尔维斯塔在1851年在调查杀人案时提取出生物碱,打破这一结论。检查毒药的方法增加了以后,毒杀的方式也随之衰落了。
现代——20世纪以后,工业大发展,化学药品增多了,人工毒药纷纷出现。根据情报分析,下毒用的最多的是外用药,清洁剂和其他家用产品,其次是杀虫剂、生物碱,最少的下毒是煤气和浓烟。
过去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使用者身上,而忽视了毒药的解毒。因此解毒的技巧并不高超,只留下了一些迷信。例如认为牛奶是万能解药,其实牛奶只具有稀释作用而已。盐水被认为是急救药,但是用盐水解毒是很危险的,因为其只能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而注入过量的氯化钠会导致心脏病,对虚弱者更危险(挂盐水者下次要小心了)。但是任何解毒药都必须小心使用,否则会比毒药更危险,甚至会成为杀人阴谋的一部分。
世界上并不存在万能的解毒药,使用解毒药只有取决于毒药的类型、用量、用法及时间等等。也就是说,解毒的唯一途径就是静观症状发生,再施以相应的疗法。
就学科而言,现代毒药学与法医学是交叉学科,不可分割。
1. 什么是毒物?怎样的才算剧毒?
答:毒物的定义是这样的,任何能以较小剂量作用于机体,通过化学作用造成机体损害乃致死亡者,称毒物。
毒物造成损害的能力就称为毒性。毒物根据毒性分级如下:引用 剧毒:毒性分级5级;成人致死量,小于0.0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0.1克。
高毒:毒性分级4级;成人致死量,0.05-0.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3克。
中等毒:毒性分级3级;成人致死量,0.5-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30克。
低毒:毒性分级2级;成人致死量,5-1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250克。
微毒:毒性分级1级;成人致死量,大于15克/公斤体重;60公斤成人致死总量,大于1000克。
2. 常见的毒物有哪些种类?按照什么标准分类?都有那些主要代表?
答:毒物,根据鉴定目的不同,分类方法也不尽一致,如在分析中毒症状及病理变化时,常采用按毒理作用分类;在进行毒物分析时,常采用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为追溯毒物来源、用途及其对机体的作用时,则多采用混合分类。对于侦探来讲,主要采用的可能就是最后一种分类混合分类法。
1)按毒物的毒性作用分类:
(1)腐蚀毒。指对机体局部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毒物。如强酸、强碱及酚类等;
(2)实质毒。吸收后引进脏器组织病理损害的毒物。如砷、汞重金属毒。
(3)酶系毒。抑制特异性酶的毒物。如有机磷农药、氰化物等。
(4)血液毒。引起血液变化的毒物,如一氧化碳、亚硝酸盐及某些蛇毒等。
(5)神经毒。引起中枢神经障碍的毒物。如醇类、麻醉药、安定催眠药以及士的宁、烟酸、古柯碱、苯丙胺等。
2)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1)挥发性毒物。可能采用蒸馏法或微量扩散法分离的毒物。如氰化物、醇、酚类等。
(2)非挥发性毒物。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分离的毒物。如巴比妥催眠药、生物碱、吗啡等。
(3)金属毒。采用破坏有机物的方法分离的毒物。如砷、汞、钡、铬、锌等。
(4)阴离子毒物。采用透析法或离子交换法分离的毒物。如强酸、强碱、亚硝酸盐等。
(5)其他毒物。其他须根据其化学性质采用特殊方法分离的毒物。如箭毒碱、一氧化碳、硫化氢等。
3)混合分类法。即按毒物的来源、用途和毒性作用综合分类。
(1)腐蚀性毒物。包括有腐蚀作用的酸类、碱类,如硫酸、盐酸、硝酸、苯酚、氢氧化钠、氨及氢氧化氨等。
(2)毁坏性毒物。能引起生物体组织损害的毒物。如砷、汞、钡、铅、铬、镁、铊及其他重金属盐类。
(3)障碍功能的毒物。如障碍脑脊髓功能的毒物,如酒精、甲醇、催眠镇静安定药、番木鳖碱、阿托品、异烟肼、阿片、可卡因、苯丙胺、致幻剂等;障碍呼吸功能的毒物,如氰化物、亚硝酸盐和一氧化碳等。
(4)农药。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似除虫菊酯类、有机汞、有机氯、有机氟、无机氟、矮壮素、灭幼脲、百菌清、百草枯、薯瘟锡、溴甲烷、化森锌等。
(5)杀鼠剂。磷化锌、敌鼠强、安妥、敌鼠钠、杀鼠灵等。
(6)有毒物植物。如乌头碱植物、钩吻、曼陀罗、夹竹桃、毒蕈、莽草、红茴香、雷公藤等。
(7)有毒动物。如蛇毒、河豚、斑蝥、蟾蜍、鱼胆、蜂毒等。
(8)细菌及霉菌性毒素。如沙门菌、肉毒、葡萄球菌等细菌,以及黄曲霉素、霉变甘蔗、黑斑病甘薯翟绘菌。
3. 现在检验砷的方法是什么?还是利用砷镜吗?
答:现在检验砷中毒时,仍然采用雷因希(Reinsch)的铜片试验作筛选。其原理是,在盐酸溶液里,砷等重金属能与金属铜发生反应,在铜表面形成黑色的沉淀物。我估计这个铜片试验与你说的“砷镜”原理是相似的。
此种试验通常做为是否有重金属中毒的筛选。阴性时可以排除此类毒物中毒;阳性说明有重金属中毒。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许多重金属都可以与铜片发生反应,所以铜片变黑并非一定是砷中毒。
砷的定性检验方法,是将雷因希(Reinsch)的铜片试验阳性的铜片进行加热升华,然后用显微镜检验。如果检见六面体或八面体结晶,可以确定为砷。
4. 请介绍一下“鼎鼎大名”的氰化物,另外,它除了作为毒杀的“武器”,还有什么用途?难道人类创造出它的目的只是为了杀死自己的同类?
答:固态的氰化物常见的有氰化钾、氰化钠,均呈白色固体,易潮解,易溶合水。液态氰化物主要是氰氢酸,但由于易挥发,也可以气体状态存在。固态氰化物需要吞服,气态氰化物则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或被皮肤吸收。氰化物属一级剧毒。氰化物中毒,有时也被称为“山奈”中毒,这是根据氰化物外文音译而来的。
氰氢酸及氰化物属最强烈的毒物,是常见毒物中作用最快的一种。氰化物中毒的机理是阻止体内氧化酶的氧化还原作用,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氧,引起细胞内窒息。当吞服大量或吸入高浓度时,常引起“闪电式”死亡。中毒者突然发出尖叫,随即倒地,意识丧失,瞳孔散大,抽搐2~3次后死亡。如剂量较小,则引起急性症状,初有咽喉紧缩感,强度恐怖感、胸内抑闷感,眩晕、恶心、呕吐、眼球凸出,随后知觉丧失、冷汗、肌肉痉挛、脉快而弱、呼吸浅表,终因呼吸麻痹而死。前后经过可为10~30分钟,也可以更短。
氰化物中毒死的解剖尸体时,有时可以嗅到刺鼻的杏仁味,这一特征可以为确定氰化物中毒提供一些线索。但应注意,并不是所有氰化物中毒都会出现这一现象,同样,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嗅到它。死者尸斑可以是鲜红色,也可以是紫红色或暗紫色。
由于氰化物毒性强烈,致死量小、毒性发作很快,所以常被许多作者用于小说的毒杀描写。但是,在现实中,氰化物与其他许多剧毒物质一样,人类创造出来,并非是为了“毒杀”同类,呵呵!它在冶炼、电镀及其他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都被广泛地应用着,也在为人类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