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48|回复: 8

[知识科普] 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简洁模式
发表于 2022-10-24 13:33:39 宁夏| 2022-10-24 14:18编辑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也译作“伊底帕斯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是指儿子恋母仇父的复合情结。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伊底帕斯(或作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伊底帕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父娶了母亲。
  • 起源
    弗洛伊德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映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由于时常在精神病患者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弗洛伊德不仅假定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而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来解释其他文化中的复杂现象。

    佛洛伊德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出现在3至5岁之间。俄狄浦斯情结与期待同性父母死亡、以篡夺其位置的愿望实现式的幻想有关。内容相反的幻想在此也很重要,男孩会害怕被想复仇的父亲阉割、女孩则会害怕会失去爱。这些幻想使人放弃了愿望、设立超我。佛洛伊德描述这是在性蕾期会有的情况。

    弗洛伊德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用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

    弗洛伊德于1905年发表了《性学之论》。他从对成年人分析研究中获得的资料,激起他通过直接考察从孩子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来科学地证明其观察之正确性的需要。作为对这个问题沉思的产物,他在四年后发表了《一个五岁男孩恐惧症病例分析》,在弗洛伊德看来,这部思想丰富、见解独到的著作,证明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病原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汉斯已经“是个真正的小俄狄浦斯”。小汉斯因和母亲同床、同浴而兴奋不已。另一方面,他把父亲看成冤家对头。起初,在格蒙登他希望父亲离开,尔后在维也纳,“这个希望采取了父亲应该‘死去’的形式”。“可以这样认为,这种发源于希望父亲死亡的恐惧曾有一个正常的动机,它构成了分析的主要障碍,直到在我的会诊室里谈话时它才消除。”

    在弗洛伊德看来,汉斯的恐惧症大概是他对母亲怀有里比多的乱伦欲望的一种结果,而小妹妹的出世使他的恐惧症更恶化了,因为这件事造成他被从父母亲的卧室中放逐出来,引起母亲对他的关照与日俱减。这些必定增加了他对作为对头的父亲的憎恨,增加了他对后者以阉割来报复他的恐惧,增加了小汉斯对继续得到应有的钟爱的渴望。他企望父亲去世,又惧怕被父亲阉割;他的惧怕由害怕被马咬伤而象征性地表现出来了。因此,这个小男孩看到一匹濒死的马所体验到的恐怖,就是他希望父亲死亡的一种表现。他竭力避免看见马正是那发展成逃脱两种惧怕的恐惧症的写照。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于是儿子进行反抗,杀掉父亲并吃掉。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儿子压抑了对母亲、姐妹和他的女儿的性欲。乱伦禁忌和族外婚就是这样产生的。

    克莱恩与佛洛伊德相同,将俄狄浦斯情结视为核心概念。但她修改并拓展了佛洛伊德的观点,加入了更早期俄狄浦斯情境的新概念。她假设婴儿面对一对令人兴奋又害怕的父母夫妇,首先是把他们幻想成一个「组合人物」:有母亲的身体、父亲的阴茎、还有与自己竞争的婴儿。由于婴儿期性欲和施虐的投射,这对夫妇的原初版本会被幻想成持续在进行性交、并展现口腔、尿道、肛门施虐的特征。对于母体的幻想则与克莱恩对原初阴性特质(femininity)、还有她对男性、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新理解有关。

    原初的超我人物发展得早,一般来说这不仅只是因为俄狄浦斯情境的结果,这还与婴儿期的施虐有关。偏执分裂功能的分裂特性(可参见偏执─分裂位置章节)有助于将还是部分客体的父母,清楚划分为理想化/所亲爱的父母、以及受诋毁/所憎恨的父母。随着对完整客体的理解增加,就会开始感受到爱恨交织,对于攻击开始会有忧郁的罪疚感,这些都导致越来越需要放弃俄狄浦斯渴望、修复内在的父母,让他们可以走在一起 (参见抑郁位置章节)。对克莱恩来说,俄狄浦斯情结与抑郁位置密切相关。

    阿兰·约翰逊和道格拉斯·普赖斯·威廉对弗氏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进行了排列,其内容如下:
    1、人类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播强大的适应性优点取决于家庭的稳定性,反过来,家庭的稳定性又取决于控制这两种根深蒂固的冲动:与可得到的女性的匹配(包括母亲[姐妹和女儿])和杀死竞争的男性(包括父亲和儿子)。
    2、当人们的祖先宣布中止这种破坏性的冲动、接受禁忌的时候,关于弑亲和乱伦的最后条例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严峻的时刻,这一扣人心弦的时刻永尘封于人类的集体意识中。
    3、由于害怕愿望成真,尽管是集体共有的,俄狄浦斯式欲望的知识还是被压抑了。
    4、受到压抑的思想并未消失,而是寻找不同的方式间接地表达,民间故事即是其途径之一。
    5、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压抑是很普遍的人类属性,在民间故事中及通过其它方式发泄出来也是非常普遍的。
    6、俄狄浦斯情结可以概括为“家庭情结”,包括反俄狄浦斯情结(双性)和女性恋父情结,以及年长的孩子将对父母的性引诱和侵犯转移到年幼者的情结。然而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关于可能在民间故事中揭示出从俄狄浦斯情结到整个家庭异性成员间的性引诱和性侵犯的概括,笔者们却无迹可寻。
  • 俄狄浦斯情结研究批判
    弗洛伊德的这一普遍性结论遭到多方怀疑,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不能认同,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它。也有个别的学者(盖扎·罗海姆)认为,紧张心理产生于恋母情结家庭状况。在这种家庭中,儿子对其父亲反抗并不得不抑制对母亲的乱伦欲求,这种情况在所有社会都有发现,是乱伦禁忌和族外婚产生的文化根源。按照他的说法,任何否认此事的人类学家都是在抑制自己的恋母情结。但是有学者的研究认为,这种情况在母系社会是不会发生的。

    阿尔弗莱德‐克娄伯严厉地揭露弗洛伊德的关键观点(“图腾制”与“外婚制”)缺乏资料证实(如笔者们如何知道儿子们杀死和吞吃父亲?),他认为弗氏并不能证实乱伦和杀死图腾动物的必然是最古老的两个禁忌。他认为,精神分析应更多地运用人类学的有用资料,而不是简单地猜测。事实证明,正是随着对弗洛伊德观点不断的反对与质疑,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怀疑与反对的观点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概是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了。马林诺斯基对弗洛伊德所持的俄狄浦斯情结普遍存在这一观点表示怀疑,即俄狄浦斯情结是否是在所有的文化环境中都存在,是否是所有的文化环境中,俄狄浦斯情结都通过“母子乱伦”表现出来等。通过对特洛布里恩特岛上的民间故事与其社会制度与家庭结构(母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父亲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而母亲的兄弟、孩子的舅舅则有着重要地位)的关系的考察,他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充其量是一个近代的、地区化的现象,且在不同的社会中,家庭生活各不相同,因此典型的“核心情结”也就各异。其观点的有力例证就是他所长期从事田野调查的特洛布里恩特岛上的家庭结构与弗洛伊德的维也纳社会截然不同,因此,该岛上的核心情结不同于俄狄浦斯情结,其性欲情感之冲突主要不在母子之间,而在兄弟姐妹之间,因为他们一生中都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因此,俄狄浦斯情结只限于父系社会,对母系社会(如特洛布里恩特岛)是不适用的。以埃里克·弗罗姆为代表的另一些学者赞同马林诺斯基的这一观点,弗罗姆通过分析一系列俄狄浦斯神话或有相似情节的戏剧,如《俄狄浦斯·雷克斯》、《安提戈》、《科罗纳斯的俄狄浦斯》等,认为俄狄浦斯式处境的核心主题是男孩合法地反抗一个压迫性的父亲,这种反抗是父子间的冲突,与母亲和性无关。

    反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另一种质疑是针对弗洛伊德所持有的“人的生物性本能产生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情结一直处于所有人的潜意识层中”这一观点。以卡迪纳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并非是生物性的,而是社会性的,不同社会产生不同形式的俄狄浦斯情结。卡迪纳虽然也像弗洛伊德那样把个人的发展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待,但他认为,不是个人冲动的有效控制导致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而是技术的创造与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要求个人持续不断地控制自己的冲动,而这些冲动的控制形成的压力必然得到表现与发泄,因此就有了俄狄浦斯式故事及表现这些情结的民俗、宗教等。其他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不是源于人的本性,而是源于部落战争和其他一些特殊环境。

    这些反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学者主要运用的是人类学理论与资料(包括田野调查得到的民间故事、神话、童话以及各种祭祀仪式,还有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禁忌,如某些社会组织中产后性禁忌与成熟男子的成年礼仪式、严格的岳母避讳制、严肃的性的训练等)。而帕森斯研究尼泊尔、意大利的家庭结构,发现了“玛丽亚情结”,这一情结指男子幻想一个在性事上像圣母玛丽亚一样纯洁的妻子以反抗现实生活中的性伴侣,并且他们自己大胆地追逐妓女,却强烈地保护自己的姐妹与女儿的贞洁,这种对于子女的色情主义是玛丽亚情结的基础。其他如日本的“Ajase情结”与印地安的俄狄浦斯式故事也补充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总之,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大体上是在怀疑中进步,正是这些怀疑,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源自弗洛伊德理论的各种家庭情结,这些情结的命名以及在各种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并非是一个受到局限的维也纳式的空想与假设,至少它在很多种类型的文化中有相似或相应的形式,或者说它启发了人们关注一些原本没有关注到的文化事象的象征意义,为这些文化事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视角。



转载网页
1.维基百科 恋母情结
2.俄狄浦斯情结
3.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 兼评俄狄浦斯神话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4.瘟疫、灾难与中国人的俄狄浦斯情结
5.阉割焦虑 俄狄浦斯情结
6.多尔多《俄狄浦斯情结》
发表于 2022-10-25 00:24:29 浙江| 来自小霸王手机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10-28 22:11:55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22-10-29 16:13:27 青海| 发自安卓客户端
好喜欢心理学,看了这些资料更喜欢了,但是就担心不好就业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2-12-17 01:42:23 新疆|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12-19 06:55:16 河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2-12-27 09:42:52 北京| 发自安卓客户端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3-1-18 14:44:40 河北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