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2-3-6 20:21:58 发帖际遇
安东尼伯克莱是英国著名推理小说家,在他1930年出版的《the second shot》中,他又在开头用自己和自己侄子的一封信件,阐述了自己对于未来推理小说发展问题的看法,他在文章里阐述了,推理小说应该从关注案子本身向关注人物本身的转变的观点。

引用
侦探小说的未来会怎样?这个问题你应该和我一样感兴趣。引用唯一一位我们认真对待的侦探小说评论家的话(因为他也是唯一认真对待我们的人):“至于技巧,聪明的小说家目前似乎在两个方向上努力发展……他可能在讲述自己的情节方面做一些实验,倒叙,侧面描写,或零零碎碎地讲;或者他可能会尝试塑造性格和氛围。“我认为情况正是如此;作为一个坚定的实验主义者,我已经试过了前一种选择,所以我在这里要试一试后一种选择。

在我看来,后者才是侦探小说写作的最佳方向。我个人相信,过去的犯罪谜题纯粹而简单,完全依靠情节,没有任何附加的吸引人的人物,风格,甚至幽默,至少在编辑手中屈指可数;而侦探小说已经在发展过程中变成了带有侦探或犯罪兴趣的小说,通过数学联系而不是心理联系来吸引读者。谜题元素无疑会继续存在,但它将变成以关注人物本身为主,而不是关于时间、地点、动机和机会的谜题。问题将不再是‘谁杀了浴室里的老人?而是“到底是什么促使X在所有人中杀死了浴室里的那个老人?”“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读者需要在故事的相当大一部分内容被告知是X之后才知道它是什么(单纯的侦查总是很有吸引力的);但书的结尾将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最后一章由这位侦探进行大段陈词。侦探的解决方案只会是兴趣变化的前奏;我们想要知道到底是什么不同寻常的情况使X,在所有人中,决定除了谋杀以外,没有什么能满足这种情况。总之,侦探小说必须变得更加复杂。在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谋杀案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戏剧、心理和冒险,而出于虚构的目的,传统侦探小说完全忽略了这些可能性。
某种意义上来讲,安东尼伯克莱从他的角度预测了后来侦探推理小说两大门派的分途。也就是现在即使在论坛上还是经常有时会吵起来的本格派和社会派。
本格派和社会派,在我看来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推理小说功能极端化后的两种不同方向。
一定程度上两派,相当于华山的剑宗和气宗。
(一)本格派,推理小说的Puzzle化。
关于推理小说是否会走向puzzle化,其实我觉得一直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看到很多人在提到本格,特别是新本格的时候,都经常喜欢用的一个题材,就是馆化,也就是建筑诡计问题,实际上在我看来,馆化。就是puzzle化,甚至是游戏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当推理小说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黄金时代三大家和当时一大批同时代出名和被埋没的作家,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推理作品。而在我看来,侦探小说向推理小说发展最重要的也是在这一时期,相比前一时期,强调条件公平,可由读者自行解答的作品出现,某种意义上来说,就超出了普通小说的概念,而其实就是一种书籍形式的游戏作品。
以三大家为例,经常被认为是最为严谨的奎因系列,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小说形式的桌游,奎因的文笔和文学性一般,但是却注重线索的推理和公平性,这种手法,超出了单纯的文本互动。
再回到新本格的馆化,其实馆化一定程度上是更激进了一步,传统的欧美小说,事实上插图很少,特别是将谜题能隐藏在插图中的很少,而馆化小说,包括我们常出的谜题,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阐述和出题,实际上就是游戏化的进一步发展。
再进一步就是acg游戏,互动小说,剧本杀等等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派,推理小说的文学化
某种意义来说,在社会派在国内的爱好者分类实际更广,从这两年的相关的热剧来说,国内一直没怎么拍出过好的本格类型的剧集,反倒是改编的的社会派作品更受欢迎得多。
正如安东尼伯克莱所说,人们将更关心的问题,不是谁杀了他,而是他为什么杀了他。
从手法向动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扩宽了侦探推理小说的发展路径。
也因此,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推理类文学更具有了实际上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一直认为以国内的推理发展程度来说,根本就没到本格派和社会派吵架的程度。
因为国内优秀作品的积累程度和领军程度还相当的薄弱,在这种发展程度上就开始吵架,希望获得一点微弱的心理满足感真的大可不必。
什么时候,要是能发展到像日本六七十年代社会派大发展几乎一统天下,岛田等人才又倡导起新本格发展那种地步,大家吵吵架才是真的有点价值。
发表于 2022-3-6 21:22:3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2-3-6 21:36:2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这种方面的争吵我觉得是不会停息的,没办法,人是喜欢比较的动物,社会与本格之争是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至于国推的发展,对于这两党之争,我倒觉得只是日后不断增加争吵时的素材罢了。不过现在国推要解决的首要的事,我认为是关于人们对国推的态度,我之前还听过一种言论,还好国推小众不然一定会有人把饭圈的屎盆子扣上,指责吹捧国推和指责黑国推的我都看过不少了,见过不少人呼吁要对国推宽容,也见过认为因为是国推所以让自己改变标准的是道德绑架,谁叫那是国推呢,有了个“国”字,什么情绪都可以牵进去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2-3-6 22:26:57
感谢分享!不过两处似有误译(机翻?)第二段第二句话前半句原文如下:
引用
I personally am convinced that the days of the old crime puzzle pure and simple, relying entirely upon plot and without any added attractions of character, style, or even humour, are, if not numbered, at any rate in the hands of the auditors.

伯克莱表示相信的内容在that引导的从句里面,核心结构是“the days”“are”“in the hands of the auditors”,从第一个of直到humour修饰days,“if not numbered”做插入语表示“时日无多”,另外auditor也没有编辑的义项,个人认为指的是英国的文学审查制度,伯克莱是在吐槽只注重犯罪描写的传统模式会受到审查员的种种约束。所以尝试改译为:
引用
我个人深信,那些纯粹、简单、仅仅依赖情节而完全不加任何吸引人的角色、风格,甚至连幽默都没有的老派犯罪谜题,它们的日子如果不是所剩无几的话,至少也是牢牢掌握在审查员的手中。

后半句原文如下:
引用
...and that the detective story is already in process of developing into the novel with a detective or a crime interest, holding its reader less by mathematical than by psychological ties.

最后半句楼主译反了。两个状语短语之间是用less than连接的,表明前者少于/弱于后者,所以不是“通过数学联系而不是心理联系来吸引读者”,而应是“(当下的侦探小说)更多地通过心理情感上的联系而不是数学逻辑上的联系来吸引读者”。这样才是符合上下文“侦探小说文学化、去游戏化”的语境的。
作为文学的一种,推理文学也是有着社会时代和生产力水平基础的,就像工业革命和柯立芝繁荣的物质丰饶滋养了优雅闲适的黄金本格,二战之后的社会变迁催生了冷硬派的黑色革命,以及日本社会问题突出造就的社会派清张革命。我国谈论任何流派都还太早,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并没有构成流派形成乃至演变的基础,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现代性对各种价值和权威的消解,又不容易构成一种新的叙事方式的稳定基础,导致泛推理文化一直很火,但核心的主题除了娱乐化几乎没几年就变一下。所以我国推理事业还有待慢慢摸索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发表于 2022-3-9 07:43:1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对于我来说,我其实比较好奇能不能搞个实验,翻译过来的小说把人名本地化试试
不然看起来是真的累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