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本土风格比较浓厚,内容也很本土。就个人来讲不太喜欢本土相关的作品,因为某些地方的处理与情节太俗了。但这篇却没有使我出现如此之类的反感,这证明你写的可以。 不过,缺点还是会有的,后面讲。 这篇文章的人物,没有亮眼的地方,像是比较偏向剧情的文章。作者有尝试描写人物的形象,但大部分时候其实这些都是单纯增加文章质量。 人物较多却没有引起混乱,说明你的把握力还是有的。 要说什么叫人物?那便是主角性吧。 主角是一篇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而文中的刘文祥有点不一样,他是为了案件而出现的,并不是他遇见了案件。也许有点难理解或者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就是读者感觉不到文章中心是围绕着他的,他的存在作用只是为了这个案件。 一篇两万多的短文,可以说这个角色不会再出现了,但是角色特点与突出的地方还是必要的。 根据文中的印象,刘文祥第一次见到凶杀现场,这点来判断可以他是新人,剩下的便是其他人物的出场以及与案件相关人的出场。 这与影视剧不同,不是人物出场,观众就能够看见这个角色。 人物一多,而在初期读者并没有过多了解刘文祥,在文中的重要度与其他人物几乎是一致的,那么他的主角性自然而然就无法产生了。 比较成熟的故事框架,作者明白什么时候该写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写什么,节奏方面比较良心。不过文字内容安排上还是有点重心偏离,有些遗憾。 个人感觉应该是较社会派的故事,毕竟并不是那种破案抓人就结束的东西。 可惜代入感弱,主要原因在大前期读者需要理解故事的时候,缺少心理活动以及内容引导。 尾声之前的一大段分析能算是心理活动,只是来的太晚了。事先没有将读者代入故事中,作者大多时候只是分析了个寂寞。 上面说的重心偏离就是这么一回事,应该一开始就需要穿插心理活动,不论是角色的还是【作者】的都是需要的。不然的话,在尾声时才提起来的事情,有可能读者都不知道有这一回事。 还有,如果本文是因为毒品而引起案件的,然后题目【红舞鞋】也是为了点出毒品的,但为什么毒品在文中的作用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的东西呢? 虽然毒品出现频率并不低,可那是由刘文祥提出来的,之后也是因为刘文祥而出现的。 我觉得应该一开始就让读者明白有毒品这回事,但读者并没有把毒品跟案件联系起来的想法。这样在最终联系全文,才会有一定程度的感慨。 就像本文的开头与本文尾声一样的首尾呼应效果。 用时间和地点作为分段是比较聪明的做法,不过在描述上有点空。我在阅读时仿佛是在看影视剧,很像是那种直接将电视画面完全照搬而写下来的(并不是指内容而是模式)而这种模式并不是好事。 以画面呈现的东西,并不需要负责气氛,环境,以及人物心理。因为画面里已经有了,人物心理的话,观众可以自己看人物的情绪表情去进行判断,而小说则无法看见这些东西,所以你要去写出来。 文中说有,还是有一些如此之类的描写,但并起不了实际作用。 要说是以日记形式展现也说不通,你这内容也不是日记模式啊,而且日记模式也是需要这些描写的。 能看出你是有用心在写的,不过还不够啊,需要继续努力。 ——《红舞鞋》评委:大早黑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