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1-1-10 13:33:44
赛事截止前置顶最终阶段——就这么开始等待评价吧少年们!
发表于 2021-2-20 14:30:26 发帖际遇

这篇文章用的可说是非常经典的侦探小说模式了,但是这种模式其实挺难写好的。因为这样的写法,往往会从助手的角度去衬托表现主角推理能力的强大。一般来说,助手和其他配角总是会被塑造的比较弱,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代表着读者,代替读者问出可能有的疑惑。可是一旦主角的推理并不那么强大,甚至有一些漏洞,就可能会让读者感到不适。更要命的是,这篇故事恰恰又是比较偏向逻辑流的。

所以我就简单挑一下刺,首先,这个故事最重要的推理就在关于举报信约见面处的逻辑。可是这部分逻辑真的站得住脚吗?首先最开始排除证人是听说的,文中排除的逻辑是不会有人会因为这样的事情惹火上身。为什么某个人通过听说知道了案情然后告诉警察就会惹火上身呢?如果证人的消息来源比较可靠呢?而消息来源又不愿意亲自告诉警察呢?所以这是心证,只是作者自己觉得人们的心理是这样的。

然后再看作者排除亲历案件者的逻辑,第一点,为什么亲历案件者不能因为良心发现写匿名信?对,自首确实是从轻发落,可是难道写匿名信约见警察提供真相就不算自首了?而且为什么后面旁观者可以害怕招致祸端而选择匿名,这个时候亲历案件者就不能是怕招致祸端而选择较为隐蔽的方法了?第二点,为什么亲历案件者不能约见警察来出卖队友?这个原因文中直接省略了。而我并不能想明白这其中的逻辑。不正是因为要出卖队友才要秘密约见警察吗?

然后再来看排除旁观者的逻辑,为什么秘密约见警察就不能保持匿名?警察不会保证证人的完全的吗?是,如果证人见了警察他就不能保证绝对意义上的匿名,可是证人并不需要绝对意义上的匿名,他只需要让凶手不知道是他就行了,而秘密约见警察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这部分推理看似逻辑流很能体现主角苏衍的强大,实则大部分都是心证,读者稍微想一想就会看出问题。而就算我们认为作者的逻辑完全成立,文章依旧在最关键的地方存在漏洞,那就是爆炸案。首先,这起爆炸案的目的是用流浪汉成为万的替死鬼,要做到这一点,至少需要保证流浪汉在爆炸发生时距离爆炸点足够近。可是文章中并没有说怎么保证这一点,或者说按照文中的条件这很难做到。因为库区虽然有管理纰漏,但是文中并没有显示出任何人为操控的痕迹,万怎么知道在那一天库区一定会因为管理纰漏而爆炸?又是怎么保证流浪汉一定会在爆炸的时候走到那个地方?如果库区没有爆炸,那还好,最多就是重新计划。可是如果库区爆炸了,而流浪汉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死,或者没有被炸的面目全非,那万做的一切都功亏一篑不说,自己还要进监狱。警察仅仅因为一个项链就确定尸体的身份也很草率。唉,万的这个爆炸替死计划让万之前做的一切都显得很可笑。

在我看来,唯一比较好的是随机杀人引起警察注意的地方。

因为文章大部分逻辑都站不住脚,就让主角的塑造显得很失败,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罢了。而其他角色,万也算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了,可惜替身计划做的又很草率。

——《诺江大学疑案》评委:两只肘子
发表于 2021-2-20 14:31:26 发帖际遇

不得不说,此文是比较“有趣的”。

文章的整体构思比较巧妙。谜题部分给足了悬念,解答部分以写匿名信的逻辑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现了整个事情的原委。

但在我看来,在人物形象不是特别立体,人物偏“工具人”。

而匿名写信的有部分逻辑有点绝对,而且在表述上还不够清晰,有点绕。

举一些例子:

1 "但前者完全无必要用匿名信的办法,直接自首甚至可能从轻发落。”

有的凶手用匿名信可能就是想给自己反悔的余地。一方面良心发现,另一方面想给自己回旋的余地。

2“而后者则更不可能在特定地点和警方会面。”这个说法恐怕不能认同。因为警察局也是特定地点,要是写信的人选择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也没问题。当面交流的话,有些细枝末节也更容易交代清楚。而她选择的是一个不怎么安全还耗费人力的地方,这就比较奇怪了。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3 “他们不会再去找一个死人的。“这句话也不能这么说。因为警察帮家属找到“尸体”哪怕是不是完整的“尸体”是他们的义务。不过,可以换个说法:“他们不会怀疑一个死人的”

4“你在柜台随便找了一杯咖啡把毒药下进去,你不在意谁会喝了它。”

即使这是真相,警察怎么一定能判定毒是凶手随便下的,且不在意误喝的对象呢?

文章有个优点就是谜题部分不怎么拖沓。但是一些句子的表达需要多多注意。

比如:

“一个阳光男孩,虽然他是富二代,但平时没有坏习惯,也没有树敌。他待人和善。没有自杀的可能。”这段话读起来有点奇怪,没有什么美感。长短句的运用还不够灵活,需要注意一下。

——《诺江大学疑案》评委:九色鹿
发表于 2021-2-20 14:35:55 发帖际遇

故事的构思本身是挺有意思的:原本的下毒杀人其实就是无差别的随机杀人,其实真正目的是有个可以让自己假死的契机,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说不上原创新颖,但写的还是颇为巧妙。

可惜既然文中效仿了了类似于奎因的“挑战读者”模式,那更应该注意所谓的“谜面”部分的线索充足性和公平性。

文中侦探看似严谨的逻辑推理,其实是缺乏排他性的单线逻辑。比如死者不能百分之百确认为万钰滢,不代表一定有作假。而第一场毒杀警察初步判断不出动机,不一定就是随意或无差别的杀人。

特别谈一下一些比较想当然的逻辑、行为、或是比较格式化的死板推论。

“旁观案件者,一则没有被发现,那更无匿名必要;一则怕说出真相会招致祸端,故不得不匿名,但又为何要在特定时刻特定场合与警方会面?如果一个人铁了心要匿名,他就不会和警方会面;如果要和警方会面,他就不可能保持匿名。”

首先两种情况本身就不是必然独立、互相排斥的。而第一则情况的逻辑也有待商榷。“没有被发现就没有必要匿名”,先不说这个逻辑本身成不成立,“通风报信者有能力100%确认自己会不会暴露、有没有暴露”本身就很匪夷所思。而既然是多少会有风险的事,为什么不能选择匿名呢?

而第二种情况就需要对于“匿名”这件事有更好的定义,现实中完全无从考证查证的信息和证词,用处也是很有限的。如果是真心想要帮助警方破案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地/对执法人员也隐瞒着份。现实情境中所谓的匿名,更多只是警方和法律为知情人士提供的身份保密、保护。

而这整个逻辑,也是建立与这个匿名者的行为和考量完全的理性和逻辑化(而我也觉得这个逻辑本身不是很严谨),没有被恐惧或其它因素导致的不理性或错误。

“那天晚上我给了一个流浪汉三百块钱,告诉他库区还有金项链。”

为什么要给流浪汉三百块钱,难道不给钱他就不会因为贪图金项链而去库区吗?难道给了钱,他就一定会信你的话,去库区看看是否有一条你看见却偏偏不捡反而让他去捡的金项链吗?(换口气) 而且既然是约了特定的地点时间,这么确保流浪汉什么时候去、会花多久到达呢?

感觉给钱这个操作本身就是画蛇添足的,还不如说“我”给了流浪汉金项链,并承诺在这个特定时间去会给他更多的奖励。流浪汉贪婪无脑的人设本身,题目需要,倒也不是不可以。

凶手怎么知道库区的纰漏?金也不是熔点很高的金属,万一在爆炸中变形了,也不懂怎么骗警方猜错尸体的身份。流浪汉是男的吧,尸体连性别都无法分辨吗?这些也值得商榷、存疑。

上述只是在鸡蛋里挑了挑骨头,都是可以很容易修改完善的瑕疵,或者可能只是我主观的看法罢了。仅供作者参考。

更多的衡量则要放在文章本身,它作为一篇故事、一篇小说,是怎样的完成度和精彩。我觉得文章大可不必采用福尔摩斯式的传记回忆开头,也无需挑战读者,反而读起来会更顺畅。那么也不就必过于追究所谓的公平性,主要就是为了体现侦探人物推理的精彩,作为推理小说也不是没有先例(如福尔摩斯系列),。作者添加这些效仿/致敬的元素,感觉在故事的现代都市背景下有些造作了,也增加了读者对于线索充足性和公平性的期望值。

文章本身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的,有各种悬念和转折,节奏感觉也没有太大问题。故事能猜到真相,主要是登假新闻过于显眼,而故事里也没有什么很诱人的干扰项。对于其它所谓的嫌疑人一笔带过,太明显的路人设定。但限于篇幅,确实是用心巧妙的。

不前期侦探和警察的对话设计感过重,可能是为了想要体现侦探人物的"酷",反而感觉很不自然,甚至出现前后对话衔接不上、十分跳跃的感觉。

例:

“记者们围得团团转,如果再没有实质性进展,恐怕我们会惹上麻烦。”

“详细地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李警官尴尬地说:“常规的动机已经过评估,但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大概明白,”苏珩说

“您可能也知道,”刘侦探试探性地说,“那件事。”

“证人的被谋杀?” (更多是表达错误。)

而前者解释则可以有两种:它亲历了案件,或它旁观了案件。(另一处表达错误。)

侦探角色虽然是较俗套的设定,但还是得承认有些人物特质是有用心拿捏和建构的。虽然没有惊艳,但在这个篇幅里的确是中规中矩。凶手也是非平面的复杂人物,也让故事更加立体,更有一些值得感慨深思的地方。

不错的推理短篇,逻辑没有什么硬伤,感觉为了更像一篇小说,可以考虑更偏重社会派一些。这个篇幅应该也无法施展硬核诡计或错综的逻辑链。

英文翻译还挺好的,有些地方过于直译或出错,也不细说了,不在我评分的范畴和考量内。

——《诺江大学疑案》评委:Vt超新星
发表于 2021-2-20 14:36:48 发帖际遇

起初觉得以本篇的模式,完全简略的方式单纯提及名字来安排角色也是一个挺不错的写法。

可是看到中途发现,角色还是太多了,会导致读者信息量跟不上的。另外对话较多,不是不可以,可惜运用不当只会让人觉得很乱。

很奇怪的事情,在一篇对话占大部分的文章里,角色数量却也是非常之多,只能说是能力不足还妄想读者是作者肚子里的蛔虫。

写推理是否想过在这之前至少要是一篇正确的故事模式

抱歉,对这种自我陶醉的东西我无法称它为故事。

与强行猜谜题不同,所谓故事,推理故事,你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就根本对答案毫无兴趣,也就不会去猜,去推理。

连最基本的操作都无法实现,任何读者都不会看这样的东西。

如果真想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这篇推理,也许其他评委会去刻意的研究这方面吧。

虽然我觉得这篇文章表面上是毫无技巧可言的,但是从内在还是散发着一股作者是有写作技巧方面的能力,由于这篇的模式仿佛是大纲般的产物,以及作者眼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读者。

——《诺江大学疑案》评委:大早黑叶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