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学院
历史上中国新年的发展和演变
查看:
561
|
回复:
6
[知识科普]
历史上中国新年的发展和演变
简洁模式
237613
发表于 2025-1-21 00:28:20
上海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新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历史发展漫长且丰富,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与民俗演变。
起源
新年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岁首祈年祭祀。
当时,人们在新旧岁交替之际,用歌舞、祭品等方式,向天地神灵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这一时期,新年的时间并不固定,不同部落或地区根据各自的物候、农事来确定岁首。
先秦时期
初步形成了一些与新年相关的习俗。如《诗经·豳风·七月》记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描绘了人们在年末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场景。
《周礼》中也有关于岁终大祭的描述,
“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人们通过击鼓驱邪,祈求来年平安,这一习俗被视为后来“除夕守岁”和“春节驱傩”的雏形。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统一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但民间仍多按旧俗在春季过新年。
到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初一确定为岁首,此后历代基本沿用,新年日期就此固定下来,相关的庆祝活动也日益丰富。
魏晋南北朝时期
新年习俗在传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除夕之夜,出现了“守岁”习俗,人们终夜不眠,以待天明,象征着对旧年的留恋和对新年的期待。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
“岁旦绘二神贴于门之左右,俗说谓之左神荼,右郁垒,皆谓之门神。”
证明当时的人们在新年会用桃木板写上或绘上神荼、郁垒二神名字或图画,悬挂在门口辟邪。
隋唐时期
国家繁荣昌盛,新年成为全民欢庆的盛大节日。
庆祝活动从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
除了传统的祭祀、守岁、拜年,还增添了许多娱乐活动,如舞龙舞狮、拔河、斗鸡等。
唐朝诗人对新年多有描述,如孟浩然的“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展现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的景象。
宋元时期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新年的庆祝活动更加商业化、世俗化。北宋时期,开封城新年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人们除了传统习俗,还流行送“拜年帖”,以纸制作的卡片互相问候祝福,这类似现代的贺年卡。
南宋时,临安城新年期间的庙会十分兴盛,各种杂耍、表演、小吃琳琅满目。
元朝时,受各民族文化交融影响,新年习俗融入了一些蒙古族特色,如敬献哈达等礼仪(哈达,一种丝织品,有白、蓝、黄、绿、红五种颜色。)在部分地区成为新年问候的方式。
明清时期
新年习俗愈发成熟,一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贴春联在明代盛行,朱元璋大力提倡,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增添节日喜庆氛围。
清代,北京等地新年期间的庙会规模更大,厂甸庙会成为京城百姓的重要娱乐场所,集购物、娱乐、美食于一体。
同时,年夜饭也变得更加讲究,菜品丰富,阖家团圆共享美食。
近现代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采用公历纪年,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传统农历新年则被称为“春节”。
但在民间,春节依然是最重要的节日,保留了大量传统习俗,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
随着时代发展,春节庆祝方式不断创新,融入了现代元素,如春晚成为除夕夜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烟花表演也更加绚丽多彩。
同时,春节也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华人共同庆祝的节日,增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
237613
楼主
|
发表于 2025-1-21 23:01:04
上海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新年了,迎合一下主题
214243
发表于 2025-1-22 18:29:36
四川
感谢分享。。
汉历居然就这么精确了么。。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245019
发表于 2025-1-23 21:24:37
新疆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250844
发表于 2025-2-5 01:42:48
甘肃
|
发自
安卓客户端
发帖际遇
感谢科普
理科生看呆了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返回版块
尚未登录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表回复
分享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