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2|回复: 24

[知识科普] 犯罪心理学

简洁模式
匿名
发表于 2023-3-14 21:07:57 河北
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心理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人格: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与监所为伍,在接近犯罪化而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 武器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以\武器效应\研究为根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侵犯理论。攻击行为的发生除了挫折产生的愤怒等消极情绪状态,还依赖“武器”等情境侵犯线索,例如当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比看到羽毛球拍时实施了更多的电击。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犯罪情境:是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意识到的、对发生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犯罪情境主要包括侵害对象、现场条件、现场气氛。

犯罪心理画像:指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风格等分析,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心象描述。 准绳问题测试法:准绳问题又叫控制问题或刺激问题,涉及一般的反社会行为,是每个人都可能曾经做过或者曾经生活中的某个时刻非常想做的;相关问题又称为主题问题,是指那些明确涉及案情的问题,也就是测试所需要甄别的问题,它是测谎中的核心和要害问题。准绳问题测试法是用准绳问题来激发被测试的一个应激反应,以便和本次测试的相关问题进行比较的心理测试方法。

准绳问题测试法的基本假设是:无辜者对准绳问题反应强于相关问题;有罪者更关注的是相关问题而非准绳问题,而且有罪者会对相关问题撒谎,并会因担心谎言被揭穿而恐惧,这就导致他/她在相关问题上的心理反应强于准绳问题。犯罪决意:是犯罪动机由决定阶段向执行阶段转化和过渡时出现的心理现象。指行为人已就在实施犯罪行为做出最后的决定,即将付诸实

施。

犯罪动机:是指激发、推动并维持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达成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

犯罪目的 :是指犯罪人头脑对实施犯罪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反映。

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的影响下,群体的成员会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做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防御机制:个体在无意识中,为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焦虑,维持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包括:合理化、否认(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害人、责备批评者)、比拟、投射等。二、知识点

1、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困难性和有利条件 答:犯罪心理研究的困难性: (1)犯罪心理活动的封闭性; (2)犯罪心理研究的继时性; (3)犯罪行为的不可重复性 犯罪心理研究的有利条件: (1)既往经验; (2)悔罪罪犯的供述;

(3)科技技术的运用;如测谎技术、心理测验量表等。 2、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调节机制 答:攻击行为的保持和调节机制有三个方面:

(1)外部强化:攻击行为导致直接的有利结果,如食物报酬、社会赞许、排除痛苦、被害人的痛苦表现。

1)实物报酬:抢劫、盗窃、诈骗获得财物。2)社会赞许:少年犯罪团伙和有组织犯罪中。3)排除痛苦:通过攻击行为摆脱侮辱和虐待。4)被害人的痛苦表现:报复型行凶者或心理变态者。(2)替代强化:他人实施犯罪行为受到奖励或者惩罚的后果对观察者的影响。法律通过严惩重犯达到对潜在犯罪人的威慑作用。

(3)自我强化:个体根据自己设立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1)就文化而言,在一个崇尚武艺的攻击性文化中,社会成员从攻击行为的胜利中感到骄傲,从失败中感到耻辱,尚武精神成为人们保持攻击行为的内在源泉。2)就个人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较少表现出攻击行为,其重要约束机制就是预期的自我谴责和良心不安;缺乏道德自律的人则相反,他们对攻击行为较少体验到自责的痛苦。

3、犯罪人常用的防御机制

答: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犯罪人在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为了克服内心冲突,减轻心理紧张,犯罪人往往会采取各种形式为自己将要实施的犯罪行为进行自我辩解。犯罪人在犯罪前采取的防御机制包括合理化、比拟、投射、补偿等。(1)合理化。犯罪人在即将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常常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来粉饰自己不光彩的行为,以求内心平静。

(2)比拟。就是犯罪人把自己的犯罪行为与社会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价值或有名气的人或团体进行相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以便从容的、理直气壮的实施犯罪。

(3)投射。是指犯罪人将自己的观点、欲望、态度、性格特点等反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也就是所谓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补偿。有的犯罪人由于自己的生理缺陷,社会经济条件差,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在社会交往中常常受挫。为了挽回自尊,往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5)否认。犯罪人否认责任、否认损害、否认被害人、责备批评者。4、莫菲特关于青少年犯罪所依循的两条路径的观点。 答:莫菲特关于青少年犯罪所依据的两条路径是:

(一)青春期路径。其特征如下: (1)大多数青少年犯罪依循的路径;

(2)犯罪行为大约在青少年早期开始,并维持整个青春期,但在成年早期就会停止。

(3)犯罪受环境影响较大。

(4)具有较好的学习成绩和社会技能。 (二)终身持续路径。其特征如下:

(1)是少部分的青少年犯依循的路劲,主要是男性。

(2)终身持续犯罪人(LCP)是指儿童及清朝年犯罪行为会持续到成年期,且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稳定性。 5、精神分析学派的犯罪观

答: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任务有弗洛伊德、阿德勒、埃里克森、沃伦、Bowlby等, (一)弗洛伊德的犯罪观1)本能论。早期的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后期的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亡的本能;人类死亡本能的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满足就会导致犯罪;性本能是人类最强大的本能之一,性欲的力量必然会严重地冲击文明社会。 (2)潜意识论。

(3)人格结构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 (二)阿德勒的犯罪观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犯罪论,他认为人犯罪是因为追求优越,之后受到阻碍,产生自卑感,一般人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适当的补偿行为克服自卑感,而犯罪人采取不符合社会要求,过度的补偿行为来克服自卑感;主要指那些身体有缺陷、受过错误的家庭教养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低劣的人。 (三)埃里克森的犯罪观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阐述了它的犯罪观。自我同一性是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系列感觉。如果自我同一性混乱,个体有无法是内部和外部达到平衡,有可能产生犯罪行为。 (四)沃伦的犯罪观

(1)犯罪行为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状态,这种形态基本上 不同于任何别的神经官能症;(观察学习)

(2)犯罪人经常被一种强迫性的追求惩罚的需求所困扰,便以减轻从无意识的欲望中产生的罪恶感和焦虑;(亲历学习)

(3)犯罪行为可能是获得在家中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望的替代性满足的一种手段;

(4)犯罪行为往往是由于外伤性事件引起的,这种事件使个人的记忆受到抑制;

(5)犯罪行为可能是替代性敌意的一种表现。 (五)Bowlby的犯罪观

Bowlby的母爱剥夺理论认为儿童在5岁之前是需要与他人保持持续不断的亲近关系,如果这种依恋被中断,有可能使个体产生越贵行为。6、犯罪动机的形成和发生变化一般要经历的阶段 答:犯罪动机形成的条件:

(1) 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 (2) 不合理、不正当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 (3) 合理但满足方式不当的需要形成犯罪动机 (4) 外部不良诱因引发犯罪动机

(5) 内在需要与外在的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发生变化的一般要经历的阶段:

(1)萌发阶段又称犯罪意向阶段。在这个阶段,犯罪动机首先,具有初始性;其次,具有模糊性;最后,具有内隐性。

(2)过渡阶段又称明确动机阶段。此时的犯罪动机上升到人的意
1 | 发表于 2023-3-14 23:03:22 贵州| 来自小霸王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3-3-15 08:31:57 江苏|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3-3-16 15:50:21 重庆|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3-3-16 23:49:42 湖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3-3-17 21:26:24 广东|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3-3-18 06:01:17 河南|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3-3-19 07:48:21 山东|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头像被屏蔽
| 发表于 2023-3-20 22:41:01 湖北|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3-3-21 22:42:13 安徽| 来自小霸王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返回版块
12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