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43|回复: 68

[知识科普] 推理知识整理[转]很长已结束

简洁模式
匿名
发表于 2022-6-1 15:01:58 | 2022-9-17 12:38编辑
不点赞今晚就去你家教你蹲dua狼







推理知识汇集整理

半费之讼——反二难推理   
    要驳诉一个错误的二难推理,除了指出其推理形式上的错误,还可以指出其内容上的错误,本文要谈的是第三种方法,就是另外再去构造一个与原来的二难推理相反的二难推理。  
    名字和内容我简写吧,大致如下:  
    古希腊著名诡辩学者A招收了一名学生,名叫S,师生商定学费分两期付,一半学费在S毕业后付,另一半在S出庭第一次胜诉后付。但是S迟迟没有出庭,与是A向法庭起诉,要S付另一半学费。  
      
    A的推理如下(A对S说):  
    如果这次你胜诉,就应按约定付款;如果你败诉,就必须依照法庭的判决付款;你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总之你都得付款。  
    S的推理如下(S对A说):  
    如果我胜诉,则依照法庭判决我不应付款;如果我败诉,则依照约定,我不应付款;所以,不管胜败,我都不应付款。  
    老师用一个不合逻辑的二难推理来为难学生,学生也用一个相反的同样不合逻辑的二难推理来回敬老师。据说,当时就难倒了法官,无法作出判决。  
    根据矛盾律,两个相反的思想不能同真,只能同假。这两个不合逻辑的二难推理就属于不同真而同假的情况。  
传统逻辑里一类有3个前提的演绎推理。其中一个前提是选言命题,另两个是假言命题。古希腊辩论中常用这类推理,原意为双重假定,并无“难”意。二难推理有以下4种形式:①简单构成式。A或者B,如果A则C,如果B则C,所以,C。②简单破坏式。不B或者不C,如果A则B,如果A则C,所以,并非A。③复杂构成式。A或者B ,如果A则C,如果B则D,所以,C或者D。④复杂破坏式。不C或者不D,如果A则C,如果B则D,所以,不A或者不B 。这类推理很容易推广到所谓二难推理、四难推理以至多难推理。  
在日常的辩论中,运用二难推理往往很有说服力。辩论的一方提出一个表明有两种可能性的选言命题,再由这两种可能性引申出对方难于接受的结论,由此组成一个推理,故这类推理汉译为“二难推理”。二难推理的形式是有效的,它的结论是否难以接受则不是思维形式方面的问题。  
二难推理的假的结论总是来源于假的前提。传统逻辑里常讨论反驳结论假的二难推理的各种方法。主要有:①指出那个推理的选言前提为假;②指出那个推理的某一假言前提为假;③提出一个相反的二难推理,即提出和原推理相反的两个假言前提,并由此导致不同结论。相反的二难推理同样可能包含有假前提,因而可能导致假结论,但这与推理的有效性无关。   

本格推理的相关知识   
一、本格推理的概念  
  字典定义1:以解开复杂的犯罪技巧和搜寻犯人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的推理小说形式,与硬汉派、间谍小说相对。  
  字典定义2:近代司法警察制度完备以后,推理小说的一种基本形式。提出谜团,然后通过各种方法、理论解开谜团(也可能是意外地解决了问题),此为本格推理的特点。  
  进一步说明,作为本格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要有谜团:仅仅是有杀人事件,不能称其为本格推理。犯人是谁、所用犯罪手法为何,让人困惑。然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拨云见日,谜团也渐渐解开,这才是本格推理应有的姿态。   
用正确的方法解开谜团:这一点极为重要。推理、推论的方法必须严密清晰,来不得半点模棱两可之处。(很少有作品能做到这一点。)在推理中,用了靠不住的方法,就不是本格,充其量也只是犯罪小说。   
  “因为如此如此,所以得到这个那个,所以罪犯就是你!”诸如此类,是本格推理中常用的解谜方式。  
二、本格推理的乐趣:  
猜测寻找罪犯:本格推理的解谜是建立在严密准确的理论基础上,并以此来构筑全文的。所以只要你能找出文中隐含的证明罪犯的证据,就能相当准确地找出罪犯。当然……此外,在本格推理作品,有时作者还会“明目张胆”地向读者发起挑战书。凡是接受挑战的读者,必定会憋着一股子劲发誓要找出真相的吧!   

窥破罪犯的作案技巧:其乐趣与寻找罪犯相当。要是能找出罪犯精心设计的作案技巧,那一定会让你激动得……,唉,恕我难以用语言表达了。(有些夸张,西西!)   
精彩绝纶的解决篇:“哇,我总是猜不出罪犯是谁。”这种时候,千万不要上火。要是能这么简单地就被人看破的话,花了钱的读者们也不答应啊。(这好像有点矛盾,呵呵。)不过不要紧,读者一愁莫展之时,自有名侦探登场,完美地为我们解开一个个谜。这时,你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原来如此!”,这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意外的结局:在本格推理中,结局大出读者之意料者所在多有。有时,还会与自已的想像完全相左。这时,你捧着书,也许会有一种神游物外,梦游仙境之感。然后你可以扔下书,去做一个真正的美梦吧!   
三、与其他推理流派的区别:  
  推理的范畴很大,比如有犯罪小说、社会派推理、硬汉派。本格推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将本格推理与其他推理的不同点做个简要说明。  
本格推理是在理论指导下的解谜过程。  
这在本格推理的概念中已有涉及,也是与其他推理的一个主要区别。  
其他的推理,比如社会派,并不重视解谜,而是以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人类生活为中心,写作推理小说。   
本格推理大多不符合现实:  
在本格推理作品中,有大量的密室、像恶魔一般任意妄为的杀人狂、闻所未闻的不可思议的杀人事件此起彼伏,还有头脑聪敏、智商高不可攀的名侦探天才的推理……。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  
实话实说,这些案件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机率几乎为零。也就是说,本格推理作品中,展现给读者的多半是非现实的世界。在这一点上,它与社会派推理区别明显。    
  此外,近来有岛田庄司、绫十人等为代表的新本格派出现。名为新本格派,实为新格派。有很强的战前变派格的味道。解决案件的方法往往也很牵强,已经背离了本格派的基本特征。  
  从我的理解来看,本格和当时的西方正统推理很接近,变格则在科学理论及推理的严密性上做得不够,并且故事离奇、怪异,更加脱离现实。有人认为江户川乱步的作品更像变格,可能也是指情节方面比较诡异。不过对照一下本格推理的重要特征,相信有助于大家理解两者的区别。  
  
  
  
推理基础(conanwangsui)   
如果你学会了怎样把推理拆分成前提和结论的同时,你已经用了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推理。  
每一道题都可以分成两部分:题干 (包含推理的那部分) 和问题(如"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n assumption of the paragraph above?")。当你读完题干时,应该想想将其推理记在脑子里(即记住前提,结论和假设)。 题干的大部分推理错误你都能识别,比如假设错误。当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推理时,即使你还没读问题,你通常也能臆测到问题会问什么。用自己的话复述能帮你理解题干的意思。一般说来,题干经常将很简单的问题描述得很复杂以增加难度;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能帮你理解文章的意思。  
以下是一个例子:  
Apartment building owners argue that rent control should be abolished. Although they acknowledge that they would increase rents in the short term, owners argue that in the long term the rent increases would lead to greater profitability. Higher profits would lead to increased apartment construction. Increased apartment construction would then lead to a greater supply of residences and lower prices as the potential apartment residents have a better selection. Thus, abolishing rent control would ultimately reduce prices.  
     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推理呢?很简单。 Abolishing rent control will increase the supply of housing (premise); greater supply leads to lower prices (premise); and thus abolishing rent control leads to lower rents (conclusion). It is a supply/demand argument.  
一旦你用自己的话复述,问题就变得很容易理解。  
2. 用三段论思维评价这个推理的有效性  
既然你已经能识别推理和逻辑错误,你就可以评价这个推理是否有效。  
     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推理之后,你还得评价这个推理的有效性。 积极地阅读题干。阅读时一定不要忘了寻找推理的假设。事实上,每一篇文章都会有逻辑错误。你所做的是找出这些错误或者缺口。  
3. 看选项之前,想想答案是什么  
假如你能识别推理和分析评价其有效性,那么在读完题干时想想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注意:在读选项之前)   
     在你读完题干和问题之后,你可能在脑子里对答案有了一个概念。不过这只完成了一半,5个选项中你必须找出一个和你臆测中最相似的那个选项。这些选项经常用复杂的语言表述而且充满陷阱。当然,读选项也能帮你较好地理解文章推理,特别是你读完题干后仍然不解时。  
    即使你对正确答案没有概念,也别泄气。找出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它,就能提高你正确的概率。  
4. 注意陷阱  
即使你已经理解甚至把握了推理,在寻找答案时,注意千万别踩进陷阱。  
    即使对于专门从事考试出题的ETS来说,出题也是一件颇费时间的事情。5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而其它4个选项都是“垃圾”选项。怎样才能使这些“垃圾”选项迷惑考生,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呢?编一个错误的选项容易,但要迷惑考生却是不易。ETS有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那就是在范围上做文章,这样不仅可以迷惑考生,出题也不用花很多时间。所以,你在考试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乍看正确,认真仔细读后又不对的选项。这些选项的特点是:和正确答案很相近,但范围宽了或者窄了,或者干脆就和正确选项正好相反。不熟练和没经验的考生很容易上这个当,特别是机考时时间有限,而且考题不少,即便是有经验的考生也会踩进陷阱。所以千万注意这些意思相反或者范围相近的选项。  
    有幸的是,有经验的考生很容易就能绕过这些陷阱。在语文部分,大部分错误选项都是属于这两类中的一种(范围太窄太宽和相反)。只要你能识别这些“垃圾”答案,排除它们,就可以提高你的正确率。请看以下例子:  
a)“相反”陷阱  
     这种陷阱是ETS惯用的伎俩,出题者只要花一点点的时间就能提高考试的“质量”。例如:  
1). "All of the following may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EXCEPT," 然后给你4个选项和一个绝对能从上文推出的选项。有些考生很自然就选择这个绝对正确答案,而忘了”EXCEPT”这个词(如果这个选项是A,相信会有更多的考生上当)。  
2). 问题问及推理中的一个假设,却给出一个概括题干的选项。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eakens the argument above," 然后却给出一个绝对能支持(strengthen)的选项  
      这些陷阱迷惑的是那些考试粗心的考生。如果你能用这个战术,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认真地阅读选项绕过这些陷阱的话,却可以成为你考试的优势。记住,一旦发现这些陷阱,果断地排除它,即使你找不到满意的选项,也能提高正确的概率。  
b) 范围陷阱 (这部分是阅读理解“范围陷阱”的重复,如果在阅读理解部分你就掌握了它,请跳过)  
    当你必须界定文章的范围时,你就有必要先知道一下我们所指的“范围”。 其实,你在总结文章主题的同时也在界定范围。一旦你知道了文章的主题,你也已经界定了文章的主题。比如说,这篇文章到底是在谈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MBA admissions, 还是谈如何help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get into the business school program of their choice? 每一步都是在界定范围  
     范围,在verbal部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特别是对想取得高分的考生来说。 为什么呢?想象一下把自己当成GMAT的出题者。他们必须出一些难题。而在5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其他的都是“垃圾”选项。怎样才能使这些“垃圾”选项迷惑考生呢?利用“范围”来混淆考生便能一举两得:出题者不但能轻易地写出难题来,这些考题还能迷惑很大一部分考生。大部分的逻辑题和阅读题都包含了这种超出范围的“垃圾”选项。  
     典型的“垃圾”选项不是范围太宽,太窄就是与文章毫无相关,或者干脆就与正确选项意思完全相反。做题时,你可以寻找那些极端的选项,然后排除它。极端的选项经常包含这样的词:all, always, never, none. 而折衷一点的选项经常是“准正确”选项,包含如usually, sometimes, probably等这样的词。  
例:  
Som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carbon dioxide-induced global warming ma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hurricanes in the future and their severity.  
关于上文,有人可能会做出这么一个推论:  
All of this season's severe hurricanes were caused by global warming.  
这句话超出了原文的范围。原文没有这么强的语气。再看下面一个推论:  
Some of this season's storms may have been caused and exacerbated by global warming.  
这个推论和原文相符,因为它在原文的范围之内。  
一般说来always, never, none等这些词语气太强。在GMAT中,一般不会出现这些极端的语言,也就是说,如果某个选项中包含这些词应该首先排除它。   
而包含如usually, sometimes, probably这些词的选项则更有可能是正确选项。.   
策略: 如果问题问"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n assumption of the argument" 或者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NOT describe an argument made in the passage above", 正确的答案经常是那些带有极端词汇的选项。  
替代策略: 有些考生喜欢先读问题再回头读题干本身. 这样做可以让你事先知道题型,即题目问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阅读题干,并快速地找到答案。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适合你的话,尽管这么做.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1 | 发表于 2022-6-1 15: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推理种类
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正确的条件  
1.推理的逻辑性  
我们有的时候说,某种推断是合乎逻辑的或不合乎逻辑的,这里所说的合乎逻辑就是推理的逻辑性的问题,具有逻辑性的推理被视为有效的推理。那么所谓逻辑性,就是推理的过程符合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断规则,这些规则正是形式逻辑所要向我们提供的内容一个推理如果符合推现规则,就是具有逻辑性的,即形式有效的推理:如果违反推理规则就是不具有逻辑性即形式无效的推理。  
例如:  
1.三好学生都学习好。  
 李华是三好学生。  
 所以,李华学习好。  
2.三好学生都学习好。  
 白玉不是三好学生。  
 所以,白玉学习不好。  
例1的推理具有逻辑性。因为“三好学生都学习好”,断定了所有“三好学生”都具有“学习好的属性。而”李华是三好学生”又断定了“李华”属于“三好学生”、因此,推出“李华学习好”的结论是合乎逻辑的,是符合推理的规则的。  
例2的推理没有逻辑性,因为“三好学生都学习好”,并不排除在“三好学生”以外,还有学习好的学生存在。所以,由“白玉不是三好学生”必然断定“白玉学习不好”是不合乎逻辑的,是有违于推理规则的,其结论也是错误的。  
2.推理获得正确结论和条件  
一个推理要想获得正确结论,必须首先符合推量规则即具有逻辑性。但不是只要具有逻辑性就一定能获得正确结论。  
 例如:3.三好学生学习都不好。  
    李华是三好学生。  
    所以,李华学习不好。  
例3与上面的例1的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具有逻辑性,是符合推理规则的。但是例3的结论是错误的。原因在于,例3的前提“三好学生学习都不好”,本身就是虚假的。  
  由此可见,要通过推理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推理的逻辑性和前提的真实性,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具备两个条件的演绎推理能必然获得正确的结论,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或只有其中一个条件,都不能保证必然获得正确的结论。  
一)推理的一般概念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两部分组成,概念形成过程实际上研究的是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它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认知心理学对演绎推理的研究。
(二)三段论推理  
    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所有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例如:  
    所有的A都是B。  
    所有的B都是C。  
    所以,所有的A都是C。  
    人们的很多认识是用逻辑量词表达的。在三段论推理中,也根据命题中的逻辑量词将命提分为全称肯定命题,即包含"所有...... "的命题;全称否定命题,即包含"没有...... "的命题;特称肯定命题,即包含"某些...... "的命题;特称否定命题,即包含"某些......不...... "的命题。  
    人们如何进行三段论推理呢?心理学上主要用气氛假说来解释。这一假说是由武德沃斯和塞尔斯(Woodworth &Sells,1935)提出的。他们认为人们在进行三段论推理中使用的是气氛探索法。他们在研究中给被试呈现各种三段论推理题目。在这些题目中,三段论的结论除包含一个正确的结论外,还包括许多错误的结论。然后让被试根据前提选择结论。结果发现,被试的推理往往受三段论中所使用的逻辑量词("某些"、"所有"、"没有"、"不")的影响。即三段论中所使用的逻辑量词产生了一种"气氛",促使被试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一般情况下,被试会根据肯定性前提接受肯定性结论,根据否定性前提接受否定性结论。如果肯定性、否定性前提都有,则被试情愿接受否定性结论,例如:  
    没有A是B。  
    所有的B都是C。  
    所以,没有A是C。  
    此外,对特称陈述(带有"某些"、"某些......不"的句子)和全称陈述(带有"所有"、"没有"的句子)的反应。气氛假说认为,如果前提为全称,则被试会接受全称结论;如果前提为特称,则被试会接受特称结论;当一个前提为特称,另一个前提为全称时,被试宁愿接受特称结论。使用气氛假说的方法,被试可以在80%以上的三段论问题上获得正确的答案。对于这么粗疏的一种探索方法来说,这种结果是不坏的。  
(三)线性推理  
    线性推理也叫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例如:A比B长,C比B短,A比C长吗?  
    进行线性推理时,人们是怎样表征前提从而进行认知操作的呢?有人提出是以表象的形式建构起一个垂直的空间序列,再按照建构起来的心理位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也有人认为转换推理过程是用命题的方式来表征三段论的前提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斯腾伯格(Sternberg,1980)将上述两种理论结合,提出了语言一表象整合模型。人们在线性推理时,首先对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表征,继而将表征的命题建构成一种心理表象上的空间序列。依据这种命题的空间序列进行认知加工-从而推论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四)条件推理  
    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它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例如:"如果球滚向左边,则绿灯亮","现在球滚向左边了","所以,绿灯亮了"。  
    在条件推理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倾向于去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称为证实倾向。沃森(P.C.Wason)所做的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实验中,沃森把写有下列符号的四张卡片摆在被试面前,告知被试,每张卡片的一面印有英文字母,另一面印有数字。他给出的问题是,如果要从这四张卡片证明下述规则是否有效,即"如果卡片的一面印的是一个元音字母,则它的另一面必然是个偶数",被试者最少必须翻看哪几张卡片。  
    实验结果发现,46%的被试翻看了E和4,这种选择是错误的。E是必须翻看的,而4却不必翻看,因为不论它的另一面出现元音还是辅音,都不能证明这条规则无效。只有4%的被试做出了正确选择,翻看了E和7,因为无论是E的另一面出现奇数,或是7的另一面出现元音都会使这条规则失效。此外有33%的被试只翻看E。其余17%的被试做出了其他的错误选择。  
    根据这一实验,沃森等人认为,在检验规则或假设的过程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对规则加以证实的倾向,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沃森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使用的实验材料过于抽象所致,如果把卡片中的内容换成被试熟悉的内容,被试正确选择的比例就会提高,有实验证明了这一说法。  


二、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一道几何题目就是典型的问题。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个部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在证明一道题目的时候,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即为这一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是证明的结果,中间的一系列证明过程就是为了达到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认知操作。可以认为,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  
(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能够自动化完成或只有单一操作的不能构成问题解决过程,比如,回忆昨晚上吃的菜,通常不被看成是问题解决活动。  
(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例如,当你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骑自行车的活动不被认为是问题解决。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这些认知性操作也称为算子,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使初始状态逐步到这目标状态的过程。怎样在问题空间中搜索出必要的算子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搜索算子(也就是问题解决)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一)算法式  
    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过于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  
(二)启发式  
    在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中,在目标倾向性的指引下,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启发式的方法。启发式方法看上去是直观判断,其实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使用这种方法并不保证能够准确地找到答案,但作为一种大略的粗算,通常都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人们在处理日常问题上大部分都使用启发式。虽然它在准确性上不及算法式方法,但却无需去探讨所有的可能性,因此效率上大为提高。用启发式方法并不见得必定能找到答案,但经验的积累将会逐渐教导我们在何时以及如何去使用这种方法,使我们成为较好的问题解决者。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  
1.手段一目的分析法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例如,目标要到火车站,而我们在校园里。首先想到学校与火车站之间有差异,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异。然后思考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距离。我们可以乘公共汽车去或者出租汽车去,也可以骑自行车去。如果行李较多时间又紧迫,就决定乘出租车,但是下一步还要考虑如何能乘上出租车。这里又产生了一个"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要确定是打电话叫出租车到宿舍,还是走到校门口去乘出租车。  
    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个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其要点是:(l)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如此螺旋式地循环前进,直至问题解决。  

2.爬山法  
    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就如同爬山一样,为了到达山顶,有时不得不先上矮山顶,然后再下来-------,这样翻越一个个的小山头,直到最终达到山顶。可以说,爬山法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往往具有"退一步进两步"的作用,后退乃是为了更有效地前进。  
3.逆向工作法  
    我们前面讲的方法,都是循序渐进,逐级逼近目标。与上述相反的还有一种目标递归策略,也称逆向工作法。这种策略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例如下面的几何证明题:已知长方形ABCD,求证两条对角线相等(如图5.1)。要证明AD=CB,从目标出发逆向推理,即首先要证明△ACD全等于△BCD。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必须从这个子目标出发,搜索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在这个题中,可以利用边角边定理解决子目标,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子目标,把最后一个子目标解决了,整个问题即得到解决。   
图5.1 目标递归策略解题法示例  

    总之,无论是从初始状态逐级向目标状态递进,或是从目标状态逐级向初始状态回归,都是适用于相应条件的问题解决策略。
1 | 发表于 2022-6-1 15: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心理学家发现有一些情况经常阻碍人们的问题解决,如问题表征的方式,对无关信息的注意,功能固着性,心向和不必要限制的设立等。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些经常出现的不利因素,以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  
(一)问题表征的方式  
    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所谓理解问题,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表征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以下面的问题解决为例,一个残缺的国际象棋棋盘,它有两个角被切掉了,现只剩下62个正方形。假若你有31张骨牌,每一张恰好可以遮盖棋盘上两个正方形。你是否能够用骨牌把这个棋盘上的所有部分盖住呢?请用几分钟时间试试看。  
    研究证明,绝大多数的人,对于这个国际象棋棋盘问题,会用很长时间在头脑中尝试着去摆,但总找不到答案。可是,如果你不是用视觉形象方法去考虑,而改用推理的方法:明确每一张骨牌都必须盖住一个白格子和一个黑格子,而去掉的是两个白格子,那么你马上可以发现,既然剩下的是32个黑格子和30个白格子,显然无法用31张骨牌全部盖住图中的棋盘,这个问题原来是无解的。  
(二)无关信息的干扰  
    看一下下面两个问题:  
    A.小王家兄弟五个,都未婚,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姐妹,如果把王妈妈也算在内,试问他们家有几个女人?  
    B.某城市有15%的人不把电话号码放人电话簿上,如果你从该城市的电话簿上随机抽取200个号码,问其中有多少人是不把电话号码放人号码簿上的?  
    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你是否都能很快地得出了答案?在A题中,答案是两个女人,兄弟的数目是无关信息,但它却使多数人费了许多思考。在B题中,人们倾向于注意15%和200个人数,而实际上这两个数字都是无关信息,因为所有200个人都取自电话簿,答案应该是0。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用。  
(三)功能固着性  
    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障碍是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functional fixedness)。例如,在图5.3显示的问题a是利用给定的工具将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对于这个问题,惟一的解决方法是把桌上的钳子拿起来,捆在一根绳子的尾端,像钟摆似地使之晃动,然后再抓着另一根绳子,走到房间中间,等捆着钳子的绳子晃到眼前,再将它抓住,这样就可以将两根绳子接在一起了。曾有人用这个问题进行实验,发现只有39%的被试可以在10分钟内找到答案。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被试只把钳子视为一种功能固定的技术工具,没有想到钳子也可以用它的重量当摆来使用。同样地,问题b是利用给定的工具将蜡烛固定在墙壁上,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你不仅仅把火柴盒看作是装东西的盒子,而换一个角度看成是一个平台,你才能想出解决办法。导致上述两个问题不能顺利解决的关键,都是因为被试在表征物体时总是按照物体的传统功能,不会变通,在问题解决时不能用新的方式来表征问题情境。这种功能固着现象有时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心向  
    首先请你试解上面那个水罐问题:现有容量固定的三个水罐和无限量的水,请你以三个水罐为工具,逐一取得每一行中最有方指定的数量。并且试用公式的形式表明你所用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的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性地或盲目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的方法。这种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水罐问题就是心向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如果你已发现前5个小题要求相同的解题方法,即(B-A-2 C)时,则你可能在第6个小题上也套用相同的公式,尽管它用更简单的方法(A一C)就可以解决;只有到对第7个小题仍套用公式(B一A一2C)却发现行不通时,一部分人才会去思考、去尝试,并发现更为简便的公式(A一C)。但也有些人竟会认为它无解。那是因为心向太强烈,在经验中的有效方法不起作用时,不会转换  
(课程完)   
  
推导树推理方法  
     对于一个侦探而言,掌握相关的侦探推理专业知识无疑是从事此类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但要真正从纷繁芜杂的表象中一举发现问题的关键,把握事物的要害,那就还须掌握一些相应的分析与推理方法!这里我就介绍其中一种:推导树法。也希望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 在扑朔迷离、纷繁芜杂的案件中,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最困难的不是如何去发现问题,而是如何把已知的各种现象、疑点拼接起来,形成一个有内在关联、能对已发生的事件作出较完满解释的假说体系!推导树法中的倒树法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能化不确定为确定的回搠式推理方法。其要领是:  
    1、有针对性地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的各种原始资料,发现相关疑点,通过初步的验证后,将这些资料一一列举出来!   
    2、根据这些情况所涉及的领域,从其功能、构成、特征等方面将其相互关联因素一一列举,再尝试将其进行多项排列与组合。   
    3、 通过不同的排列与组合及相互的印证,最后形成若干较深入的判断。 其推导特征: 1、 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 2、 由较低层次的事实相互印证、限定、结合,形成较高层次的事实判断。 运用实例:在六十年代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中情局仅从古巴人在其国内反常地修建若干足球场这一点上就看出蹊跷。通过一系列推理结合其它侦察,最后发现苏联人企图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这一重要情报。  
    其推理过程如下: 基本事实:(1) 古巴人在其国内突然间同时修建若干足球场。(2) 古巴人原来不踢足球。 假设1:古巴人对足球感兴趣是内部原因。——经验证未发现有明显变化!(排除)假设2:古巴人对足球感兴趣是外部原因——有外国人要来! 事实3:古巴当时处在被半封锁状态,只跟苏联、东欧国家关系较好! (假设2)+(事实3)=(判断1)苏联、东欧国家人可能要来! 事实4:足球场周围有机场,经进一步侦察发现:足球场周围还在动工建设一些其它经过保密的设施。根据常规,只有军事设施才须如此保密。 (判断1)+(事实4)=(判断2)苏联、东欧集团在协助古巴人建设保密的军事设施。  
    事实5:根据情报,苏联有一批导弹部件在运往某军港后便消失查不到去向了。事实6:根据飞机拍下的侦察图片,有多艘苏联大型运输船抵达古巴。时间与导弹部件消失加上途中时间的日期基本吻合。 (判断2)+(事实5)+(事实6)=(最后的判断3)苏联在协助古巴人建设针对美国的导弹基地! 从以上推理过程可以看出,只要情报收集全面,善于分析推理,往往可以由小见大,发现一些很重要的事实!因此,掌握一些有用的推理、分析策略对于侦探而言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如决策树、决策表、矩阵分析、多指标属性评估分析等专业方法与策略对于侦探在评估各类案件可能性、方案可行性方面也往往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些方面我只是略有涉猎,真正专业的介绍恐怕就得fan、大力、乐阳等理科好的朋友多尽心了!我想:如果能把这些方法结合实例加以介绍,不但对网友们能够起一个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且对于网友们以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 发表于 2022-6-1 15:05:19 | 来自小霸王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
长就多发几篇(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1 | 发表于 2022-6-1 15: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侦查破案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现代刑侦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涉及学科门类众多,其操作程序不但受犯罪特点、侦查工作自身特性规律的影响,也受到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很大制约,头绪实在繁多。但是大体了解一下总会对自己的侦探事业有所帮助,最起码不会在遇事时方寸大乱  
  现代刑事侦查不但在具体方法手段上越来越多地加大了科学技术的成份,其操作程序、规则也大量地借鉴了系统工程理论、决策学、认知科学、对策论的一些前沿成果(虽然这些在我国还不明显,但也能看出一些端倪),而且由于刑事侦查究其本质是一种从事后去追溯事前,由结果去发现原因,由事件发掘出人的一个过程,其推理模式是回溯式的,其方法是不断逼近目标真理的假说验证排除法,其面临的主要困难也就是如何从纷繁芜杂的表象下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如何把一个个支离破碎、真假难辨的线索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地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有关于犯罪的性质、动机、过程、手段、嫌疑人特征的假说体系!(类似于情报分析中的综合拼块方法)  
一、基于此,从认知过程的逻辑角度而言,以一般典型案例的侦查为例(指须综合运用多种侦查措施、手段的专案侦查),其一般程序如下:  
  1、初步了解案情-----即弄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具体说来就是对案件的下列要素作一个基本的了解:究竟是在何时、何地、由何人基于何种目的、动机使用何种工具对何种目标造成了何种后果。简称为案件的“七何要素”。这“七何要素”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弄得很清楚,但它却是我们分析认识案情的方向,我们一切的工作都应当以其为目标。  
  2、初步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种线索,如现场痕迹、遗留物品、被害人基本情况、作案手法工具特征等,其主要方式是:  
  a、现场勘查:通过细致地发现、提取各种现场痕迹、遗留物证,加之广泛地运用科学手段,尽量获取有关犯罪过程、手段、工具、作案人个人体貌(身高、长相、血型、指纹、声纹、DNA分子等)、职业、经历、行为等方面特征的情况,以为下一步确定侦查方向、划定侦查范围提供依据。  
  b、调查访问:在现场访问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走访证人及其它有可能了解案情的各类人员,从中发现各种可能的利害关系、犯罪嫌疑人的各种特征,为下一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具体身份提供依据。  
  c、广布线人,获取线索:罪犯也是人,也生活在各种现实社会关系中,他的蜕变也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空间,需要群体、“前辈”的引导,需要“道中人”提供必要的情报、工具。这就为我们特情的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汇总案情,综合分析,作出判断(提出假说)  
这是整个侦查工作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确定侦查方向,制订正确侦查计划的前提。其间的方法也就是毛主席说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将各方面掌握的情况按照“七何要素”的要求加以分类,剔除那些虚假的、重复的信息,在具备丰富办案经验的基础上(对各类相关案件的一般动机、行为过程、对象特点充分了解),提出对本案案情的若干基本假设,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本案性质、动机,犯罪过程(进入的时间、路线、主要动作等)、使用的何种工具、犯罪嫌疑人的个人特征等。  
  以上的若干基本假设,经过与会人员的充分问难置疑加以补充完善后,就可以作出对案件性质、基本过程、嫌疑人特点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就能比较客观地确定侦查方向、范围,制订侦查计划,合理地安排、分配侦查工作任务。  
  4、确定侦查方向、划定侦查范围,安排分配侦查力量展开进一步地具体侦查(假说的验证排除过程)  
(略)  

  二、从实际工作的角度来看,还是以一般典型案例的侦查为例,其程序中最关键的就在于以下两个环节:  
现场勘查与案情综合分析会。之所以只提出这两个环节,并不是说诸如查证、缉捕等环节不重要,(恰恰相反,正是调查、缉捕等环节的难度才构成了真实破案与推理小说中破案中最大的区别:有时你找不到人就是找不到人,取不到某份材料就一筹莫展,而不是象侦探小说里一样,碰到此类问题作者就能帮笔下的神探制造种种奇遇巧合来解决问题。楚魂就有过这样的体会:我毕业实习安排在市局刑侦支队重案大队,一起贩毒案要传一个关键性的知情人,这家伙犯过事,行踪不定,我和带我的老刑警在他家守了两次,每次都是两天两夜,烟整整抽掉一条,可他一直就没露面,结果到我实习结束这个案子就只好一直挂着。后来,这样的事多了,搞得我把烟都戒了----一闻烟味就反胃)而是对于我们的侦探迷来说,后者可能太琐碎、粗野,与纯推理也有一定距离。   

1、 现场勘查:  
  在有现场的案件中,现场勘查可以说是一切其它侦查工作的起点与前提。在我们国家现场勘查是由刑侦与刑技部门共同进行的,一般刑技人员负责现场勘验,主要也就是发现、提取、收集、记录各种犯罪的痕迹、物证;刑侦人员则负责现场的调查访问与紧急情况下的追缉堵截。  
现场勘验的主要对象是:BCDE  
  A、 犯罪场所:主要须查明犯罪分子作案、潜伏观察的地点、进出现场的路线、侵入方式、现场的活动过程、在现场附近隐匿处理赃物、凶器,抛弃、掩埋尸体的地点,并在以上基础上对犯罪分子是否熟悉现场、作案动机、时间、手段、人数、个人职业生理特点作出判断。  
  B、 犯罪痕迹:手印、脚印、齿印、唇印;鞋印、刀枪棍斧锯锄等破坏痕迹;车轮印、爆炸、燃烧、腐蚀痕迹。根据以上痕迹可以对作案的时间、人数、犯罪分子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特点作出比较接近的判断。  
  C、 犯罪遗留物:如人体分泌物、文件、票证、纸张、泥土、头发、血迹、汗斑、花粉颗粒、布纤维等。  
  D、 尸体检验;应查明死因---正常死亡亦或非正常死亡?是中毒死、窒息死、还是机械性损伤致死;自杀、意外事故死还是他杀?死亡的时间、致死的工具?  
  E、 人身检查:对受害人、嫌疑人身体特征、伤害情况或生理状态的检查。  
  现场勘验的步骤:说起来很简单,也就是先整体巡视,再局部观察,然后个别勘验。但要真正运用纯熟,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在实践总结提高。  
  现场的调查访问没有什么巧,就是一要思路清晰,在对案情还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也能抓住重点,知道该问些什么;其次就是要会作思想工作,能让心情紧张、有顾虑、对警方不信任的知情人能大胆提供线索。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大陆的其它警种我不敢说,但刑警在真正侦破大要案时都是相当慎重也比较讲文明的,对于某些要犯甚至客气得过了份!所以有时在家里一看到HBO台与凤凰卫视里某些东东就气不打一处来,大陆警方技术装备、人员素质相对落后一点是事实,对人权的尊重也需要逐步提升,但这帮家伙损人也实在太没边了。  
  2、案情综合分析会:(对于某些案件而言,现场勘查后的现场会议实际上就取代了正式的案情综合分析会,特此说明)  
在我国现行的刑侦破案体制中,案情综合分析会是一个最具决定性的环节,首先它是对现场勘查、调查访问、初步摸排所获线索情况的一个汇总,然后就要对案件性质、作案时间、地点、动机、工具、过程、嫌疑人个人特点作出判断,有了全面、经得起推敲的案情判断,就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确定侦查范围、划定侦查方向、制定侦查计划,确定落实具体侦查途径措施了。  
其具体内容如下:ABCDEFG  
  A、 分析案件性质:通过现场的具体环境、被侵犯的人或物等情况确定究竟是哪一类犯罪行为构成的案件。  
  B、 分析作案时间:通过被害人、目击证人、其它知情人反映的情况;现场痕迹新旧程度、血迹颜色、雨、雪足迹;尸体现象、胃内残留物;电视广播播放节目的时间等情况对具体作案的时间进行推断。  
  C、 分析作案地点:主要是判明是第一现场还是关联现场。  
  D、 判断作案工具:主要根据工具所形成的痕迹、遗留物品、微量物质等展开推断。  
  E、 分析作案动机:根据被侵害的对象性质特点、现场态势、被害人平时人际关系、恋爱、婚姻、经济状况、仇怨等可能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挖掘。  
  F、 分析作案人数:通过现场指纹脚印、损失物品重量、体积加以推断。  
  G、 分析犯罪分子个人生理、职业经历特点:(略)  
  H、 分析作案手段:  
  (1) 预备手段:如事先潜伏踩点、配制或窃取钥匙、预启门窗、声东击西调事主离开现场等。  
  (2) 侵入现场手段:如撬门、踹门、挖洞潜入等  
  (3) 破锁手段:(略)  
  (4) 伪装灭迹手段(略)  

(5) 欺骗手段:冒充身份、以假充真、金钱、名利引诱、异性引诱等。  
  (6) 伪造手段:如制版、描绘、复印、涂改、摹仿等。  
  通过以上对案情要点的分析判断,也就可以把怀疑的对象缩小到某一区域、具有某一共同特点、某类专业技能的对象群体上,再通过对时间、地点、工具、因果关系等方面条件的摸底排查,就能更进一步地确定重点怀疑对象,加之以二十四小时跟踪守候、电话通讯监控、密搜密取及条件成熟后的全面讯问就有可能从嫌疑人撕开口子,一举破案。  
三、刑事侦查的一些常用方法:  
  刑技那一块主要就是痕迹检验、文件检验、刑事照相、司法弹道检验、物证的提取与检验、法医检验等,这方面内容博大精深,技术性与实践性要求很强,不过想当一名业余侦探的人只需了解即可  

侦探的战略思维训练  
说起侦探的战略思维,很多人会觉得离自己很远,离国内现在民间侦探业的现状更远。其实不然,正因为国内目前民间侦探业尚没有完全取得合法的地位,正因为此行业目前还很稚嫩,所以就尤显出侦探应具备战略思维的重要性!  
比方说,国内现在民间侦探业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分析现在的形势?如何从行业整体的高度看到行业自身加强规范管理对于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好感,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核心能力,以更好地为企业、为当事人、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服务?这些不具备一定的战略思维品质是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  
还不仅于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世界,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密切相联,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侦探作为一个极敏感的行业,难免会跟这样那样的人和事发生联系,若不具备一定的宏观战略思维品质,不但很难完成客户交给的任务,甚至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可预料的麻烦。  
因此,从长远来说,一个优秀的侦探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要积极地介入现实生活,他们就应该要具备从战略上思考当代的重大问题、从行业整体来分析把握形势的气魄与思维高度。  

战略思维能力的训练途径:  
战略思维说到底就是两个问题——思维的向度与思维的程序、方式。  
1、所谓向度也就是指思维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思维的高度实际上也就是能否站在上级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个优秀的下级或任何一个想有一番作为的人,不管他的具体职务或地位如何低下,但他至少要在精神上敢于与他的上级或比自己地位高得多的人看齐!我刚辞去公职入职到南方一家企业集团时,它的行政总裁讲过一段让我印象很深的话:当你是一个员工的时候,你至少应该知道你的部门负责人在想什么?当你成为一个部门负责人时,你应该知道总裁或这一行业的领袖在想什么?你成了一个企业的负责人,那么有些时候你就应当知道国家领导人在想什么?  
这实际上就是所谓思维高度的最生动范例!若平时按照这一思路去规划自身,开展工作,不要多久你一定会发现你就会发现:自己不但能把事情做好,更重要的是自己总是在做“正确”的事!  
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这就主要取决于自己的知识面与具体思维能力了!一般来说,注意关心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热点、矛盾、问题,通过参加研讨会、社团,了解流行的各派思潮、各种政策主张的要点、异同——是扩大思维统摄面,将思维引向深入的有效途径!  
2、宏观战略思维程序与方式的掌握:  
宏观战略思维由于其所具有的全局性、长期性,其程序区别于一般的思维谋划,一般都有一个形势分析、目标确立、制定多个备选方案——择优选用、分阶段实施、反馈、调整的过程。要养成一样一种思维方法,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研读一些前人的战略计划方案范例,以自己之思度古人之思,以自己之揣摩遥想当年形势之虚实,站在古人的角度谋策建议,再与前人之所思相印证,然后反复揣摩把玩,这样就有可能较快地掌握此类思考的要领了!  
2、自我态度  
镜相自我  
自我 理想自我—>自我态度  
真实自我  
自我态度:是指关于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包括对感情关注或自尊的态度。  
在犯罪(越过)行为中关于自我态度方面存在三种理论观点:  
-良好的自我态度是抵御犯罪行为的绝缘体  
-消极的自我态度是标签的结果  
标签理论  
-良好的自我态度来源于获取成就的能力、信心以及在社会关系中的认可。  
林文瑛 王震武(辅仁大学应用心理系 )黄富源(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系)《青少年犯罪形成历程的学校因素探讨 》比较一般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的自我态度量表(自尊量表)的得分发现: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得分远远低于一般青少年  
四、人格(Personality)  
1、人格的定义   
生活中对人格的了解:“没有人格”、“人格高尚”,这与心理学上的概念大不一样  
生活中的人格概念  
-声望  
-产生声望的内部过程  
心理学中,“人格”一词的英文是personality,这个英文词来自拉丁语的Persona,而persona是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戏剧面具。当时的戏剧演员常在一部剧中扮演好几个角色,因此需要戴着表示特定角色的面具上场。 这样,personality之为“人格”,就有了“把一个人同其他人区分开来”的基本意思。  
2、反社会型人格与犯罪(重点与难点)  
案例:罗杰是州立监狱中年仅27岁的囚犯,他被监狱精神病专家诊断为惯常的反社会者,有社会病态人格障碍。他上小学二年级时就经常违反校规,用东西砸老师,不服从老师管教,攻击其他同学,12岁时已被3所学校开除过。之后进了安息日圣经学校,他依然殴打伤害教师,经常逃学,又被开除。14岁时他被开除出所在城市的整个学校系统,后来父母送他进一所私立学校,他又殴打女管家,以致其他同学拒绝让他进自己的房间,两个星期后他又被除名。  
类似罗杰这种反社会倾向的人格,即反社会型人格,是各类变态人格(人格异常)中最容易违法犯罪的。反社会型人格一般自儿童期就开始有表现,其主要特点是智能尚正常,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情感冷淡、不诚实;无道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因而缺乏羞耻心,对是非善恶缺乏正确判断;极端自私和自我中心,冷酷无情,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不通人情,无自知之明,不重视人际关系,爱幻想;常违反社会规范。由于反社会型人格者智力一般都正常,有社会责任能力,所以尽管人格异常,但他们违法犯罪仍要负法律责任。  
  导致反社会型人格的环境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学校管束无力和歧视等。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苛责,随意打骂,或赶出家门,使孩子产生对抗心理,有意无意地模仿大人的强力、攻击行为;或者在不良青少年团伙影响下,形成各种不良习惯和越轨行为模式。若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而且,有的教师视差生和违纪学生为不可救药,动辄嘲讽,随意处罚,从而加深了这些青少年与社会环境和教师的对立情绪,实际上起到了强化其反社会倾向的负面作用。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1 | 发表于 2022-6-1 15: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福尔摩斯的推理方法浅析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福尔摩斯和科学方法》,作者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   
   自从《血字的研究》发表以来,福尔摩斯便成为了最出名的侦探人物。福尔摩斯迷们狂热的追随着他,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福尔摩斯的故事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福尔摩斯最具吸引的应该是他的演绎法。以下我举了一些福尔摩斯推理方法的例子,供大家探讨。  
    排除法  
   (例1) "我就是利用这种淘汰一切不合理的假设的办法,终于得到了这个结论,因为其他任何假设都不可能和这些事实吻合。"(群众版三卷本(下同),上卷,《血字的研究》,P121)  
   (例2) 他摇头说道:"你总是不按我的理论去研究。我不是曾经和你说过多少次吗,当你把绝不可能的因素都除去以后,不管剩下的是什么--不管多么难以相信的事--那就是实情吗?"(上卷,《四签名》,P161)  



   让我为诸位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四签名》开头,当福尔摩斯推断华生去邮局拍电报时,华生很惊讶。他的推理可能基于以下的形式:  
(1) A、B、C三种论断(这是由其他的原始资料证明出来的)  
(2) 去掉A(通过观察的证据)  
(3) 去掉B(通过观察的证据)  
(4) 因此C(结论)  
    让A、B、C分别代表"去邮局为了寄信"、"为了买邮票或明信片"、"为了拍电报"。  
    里我们可以看到,排除法是基于任何可能的和不可能的猜测的组合。如果能方方面面都考虑到的话显然非常困难。  
   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福尔摩斯在讲解他的方法时几乎不说"归纳",而用"假设"来代替。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假设。  
   假设法  
   (例3) "我曾设想过七种不同的解释,每一种都适用于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的事实。但它们当中那一种是正确的只能在得到无疑正在等着我们的新消息后才能做出决定。"(上卷,《铜山毛榉案》,P516)  
    (例4) "那么,马在哪里呢?"  
    "我已经说过,它不是到金斯皮兰就是到梅普里通去了。现在不在金斯皮兰,那一定在梅普里通。我们就按这个假想去办,看结果这么样。(中卷,《银色马》,P17)  
    假设有点像是排除法的前提环节。到目前为止,甚至一个外行人都能很清楚的懂得福尔摩斯所说的方法。但是要能真正弄懂以下的方法我们可能需要较好的哲学知识了。  
    分析法、综合法(回溯推理、向前推理)  
    (例5) "我已经对你说过,凡是异乎寻常的事物,一般都不是什么阻碍,反而是一种线索。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能够用推理的方法,一层层的回溯推理。这是一种很有用的本领,而且也是很容易的,不过,人们在实践中却不常应用它。在日常生活中,向前推理的用处大些,因此人们也就往往容易忽略回溯推理这一层。如果说有五十人能够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推理的话,那么,能用分析的方法推理的,不过是个把人而已。"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如果你把一系列的事实对他们说明以后,他们就能把可能的结果告诉你,他们能够把这一系列事实在他们脑子里联系起来,通过思考,就能得出个什么结果来。但是,有少数人,如果你把结果告诉了他们,他们就能通过他们内在的意识,推断出所以产生这种结果的各个步骤是什么。这就是在我说到'回溯推理'或者'分析的方法'时,我所指的那种能力。"(上卷,《血字的研究》,P119)  
    众所周知,笛卡儿分析法的程序是:假设一个问题要被解决,我们去找出解决它的条件,并将它们化解成一些更加简单的适于解决的条件(笛卡儿是这样解释的"把每一个困难的条件尽可能的分划成若干最佳的最可能解决的")。在哲学和数学上经常需要用到这种分析法。前面的例子里显示,福尔摩斯也采取了较为类似的方法。顺便说一句,排除法与这里说的分析法也有些近似。  
接下来我们谈谈最重要的方法:  
    可能性比较法  
   (例6) "啊!这还算侥幸,我只是说出一些可能的情况,并没想到会这样正确。"  
"那么你并不是猜想出来的了?"  
"对,对,我向来不猜想。猜想是很不好的习惯,它有害于作逻辑的推理。你所以觉得奇怪,是因为你没有了解我的思路,没有注意到往往能推断出大事来的那些细小问题。"(上卷,《四签名》,P133)  
    (例7) "现在,我们简直胡猜起来了。"摩梯末医生说道。  
"嗯,不如说是在比较各种可能性,并将其中最于实际相接近的选择出来;这就是科学的运用想象力,可靠的物质根据永远是我们进行思考的出发点。"(中卷,《巴斯克维尔的猎犬》,P569)  
     科学的运用想象力  
     (例8) 同例7  
      我们注意到福尔摩斯的推理方法里有些形成鲜明对比的地方,一方面他通过比较基于"猜测"的可能性来做出结论,另一方面他对于破坏逻辑推理的行为极其反对。他说他的方法是逻辑的、科学的,尽管在华生和摩梯末之类的外行看来有些靠不住。  
不在场证明
一、“时间性”不在场证明  
1、拨块手表  
说明:找个证人陪在你身边,伺机把他(她)的手表拨快,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找藉口离开行凶并回来,这样这位证人便能给出你在那段时间的不在场证据了。这是现实中最可行的方法之一,但也很容易被识破。  
2、录音  
说明:把能代表时间的某人或物的声音录下,并设置在某个时间自动播放。但现实可行性一般不高,毕竟人的耳朵是没那么容易被录音跟真人说话声混淆的。  
例子:金田一《歌剧院杀人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由于录音是从远处传来,所以不容易将之与真人声音分辨出来,而且它的巧妙之处更在于用厚布幕隔音这一点上。  
3、证物  
说明:若某物品在犯罪现场的出现能代表某一时间段(例如凶器是花瓶,那么它完好时凶案尚未发生,粉碎了则是案发之后),那么设法在这个物品上用点小诡计就能混淆时间判断了。  
例子:金田一短篇《谁杀了女神》,将一个女神像切成两半,分别用其左、右侧面来伪装成两个女神像。金田一小说《邪宗观迷案》,一本书明明立在大家面前,但其实只有厚厚的封套而已,里面的书页已被撕下了!  
4、“一天前的此时,一年前的今天”  
说明:凶手似乎的确有在犯案时间的不在场证据,但其实只是利用了某样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出现的事物作证而已。  
例子:柯南《前夜祭杀人事件》中每年都会有的前夜祭;金田一《速水玲香诱拐杀人事件》中每天都会响起的正午钟声。  
5、从“死后硬直”去作文章  
说明:利用某些方法改变尸体的死后硬直程度,从而影响法医的死亡时间判断。  
例子:柯南《小五郎同学会杀人事件》、《福尔摩斯爱好会杀人事件》。  
二、“地点性”不在场证明  
1、隐藏的捷径  
说明:凶手离开众人的时间比在凶案现场往返所需的最短时间更短,因而取得不在场证据,但事实是凶手利用了一条隐藏的捷径。这个思路很多人都会想到,但要将这一捷径彻底隐藏,不为人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例子:金田一《雪夜叉传说杀人事件》中的冰桥,堪称完美。还有《天草财宝传说杀人事件》是把“捷径”反面利用的极佳例子。  
2、事后转移的尸体  
说明:凶手取得不在场证据的理由同上——不够时间往返凶案现场。但那却是伪造的凶案现场!尸体是事后才被运到那里的。  
例子:金田一《悲报岛传说杀人事件》,用鸡血代替人血制造的满墙壁满天花板是血的“现场”,最后还用一把火毁尸灭迹。《怪盗绅士杀人事件》的精彩之处则在于运送尸体的方法。  
3、改变杀人距离  
说明:看起来是被近身杀害的死者,其实却是凶手从远处下手的!又或者被害者看似从远处被射杀,其实凶手却是在身旁下的手。  
例子:柯南《电视台杀人事件》是似近实远,而《名侦探之死》、《工藤新一纽约事件》则是似远实近。  
4、“认错房间”  
说明:密室杀人当中常见的高级诡计“认错房间”在制造不在场证明里同样可以大派用场。  
例子:侦探学园Q《开膛岛的惨剧》,利用细线牵拉的死者肢体及脚印来使人认错房间。  
三、“人物性”不在场证明  
1、证人说谎  
说明:现实中最常见的情形,凶手只要事先买通证人作假证词便行了。但这一低级手法推理小说家一般不屑使用,要用则一定要做到非常出人意料的效果才行。  
例子:阿嘉沙·克里斯蒂的经典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你永远也猜不到一共有多少个人说了慌!  
2、法医说谎  
说明:“法医”这一角色在推理剧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其判断的死亡时间直接决定了所有人的不在场证明,因此,在传统推理中法医一般是不许说谎的。但偶尔也有法医作假证,甚至法医本人就是凶手的情形。  
例子:柯南《月影岛杀人事件》。  
3、“认错了人”  
说明:推理小说中最常用的诡计之一。低级实用一点的手法有凶手事先买通了一个人装扮成他(她)的样子在别处露面;高级手法则有凶手与死者互易容貌、将两个死者互易容貌、肢体拼接这样大胆的心理诡计。另外,推理小说中一般不允许双胞胎的出现。  

例子:柯南《好赚的跟踪》、《小学教师杀人事件》,金田一《异人馆村杀人事件》、《飞閳机关宅杀人事件》。最经典的要数克里斯蒂《阳光下的罪恶》了。  
4、苦肉计  
说明:凶手先伪装受伤、无法行动而取得不在场证明,趁医生还没赶到的时间里完成凶案,回到“受伤”处再真的把自己弄伤。  
例子:柯南《怪兽哥斯拉杀人事件》、克里斯蒂《尼罗河上的惨案》。  
5、假装被杀  
说明:我个人给予最高评价的手法!因为只要众人都以为你“已死”,就形成了我在暗,众人在明的极其有利的环境。之后再杀人时,若想嫁祸给某人,就专挑他(她)一个人没有不在场证明时下手;若想引起众人恐慌,则可找一个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的时间动手。操纵大局,得心应手。人们肯定不会怀疑到一个“已死”的人头上的!只是要怎样让别人确信你“已死”却是一件极难办到的事情。  
例子:金田一《悲恋湖传说杀人事件》、金田一小说版《鬼火岛杀人事件》、克里斯蒂《无人生还》。  
6、“人称陷阱”(仅限于小说)  
说明:这是作者故意误导读者的小花招,像金田一小说《幽灵客船杀人事件》,那本“船长日志”里口口声声说什么“女儿啊”,一开始就把我们完全引向了岔路。更有甚者,你能想象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会犯案吗?在克里斯蒂及横沟正史的作品中均有着这样的例子,另人拍案叫绝!为免降低大家阅读时的趣味性,我就不说出作品的名字了,大家自己去找吧。  

四、“机械式”不在场证明  
所谓的“机械式”诡计其实不应独立成一类手法,它们是大量地渗透在“时间性”、“地点性”不在场证明当中的。  
1、自然力型机关  
说明:利用冷、热等自然力,使得某件“事件”自动发生。  
例子:柯南《二十年的杀意》里的烟头、《小学教师杀人事件》里的用低温使橡筋断裂,金田一小说《新歌剧院杀人事件》里的蚊香,还有《上海人鱼传说杀人事件》里的用镁光灯照射使得冰块溶解。  
2、丝线型机关  
说明:利用不起眼的、坚韧的细线如钓鱼线等,实施远程操控的机关。  
例子:柯南《魔术爱好者杀人事件》、《上野出发的北斗星3号》、《意味深长的音乐盒》……  
3、电气化机关  
说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器的特性(自动运行、遥控等)而制造不在场证明。  
例子:柯南某深山里的事件中,用预设好运行时间的空调来制造短路停电。新出医生家里的杀人事件中,凶手利用电话主机与分机的切换来制造自己不曾离开的假象。  
4、“自杀型”机关  
说明:让死者自行开启的杀人陷阱。不过这种诡计是最容易识穿的。  
例子:柯南《福尔摩斯爱好者杀人事件》当中,凶手把汽车的油放掉,再诱使被害者在车里点着打火机。《录像机杀人事件》中,利用录像机弹出录像的力度把花瓶砸在被害者头上。
| 发表于 2022-6-1 15: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结束了《缓更》别忘了给个赞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2-6-1 15: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帖际遇
感谢分享已点赞!
登录帐号可查看完整回帖内容
| 发表于 2022-6-1 15:57:55 | 发自安卓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 发表于 2022-6-1 16: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返回版块
12345
尚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学院